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最早的亞太營運中心
--無作者設定--

中國的歷史文獻上,《三國志》曾提到夷州,《隋書‧流求國傳》曾記載派兵征流求。往往有人穿鑿附會說這都是指臺灣,但無任何直接證據可證實。遲至中國宋代以後,才有零星漢人居住於澎湖。直到十五、六世紀,西方人透過航海來到東方以後,臺灣與外界的接觸才漸頻。

十五世紀的東亞,透過明帝國的冊封體制、朝貢貿易、海禁政策下,以琉球為中心的轉口貿易非常興盛。此一體系因為十六世紀後歐洲人的加入而有了新秩序。

 

在台江上面航行的荷蘭船。遠處的城堡叫做普羅明遮城,即後來赤崁樓的前身 。

葡萄牙人首先東來,因協助明帝國掃蕩倭寇而取得澳門, 1544 年有葡萄牙商船經過臺灣,稱臺灣為 Formosa 。西班牙人跟在葡萄牙之後,取得菲律賓作為根據地。荷蘭、英國的勢力也漸漸進入東亞。

而日本與中國沿海的海盜長期就在東南中國海活動,明帝國在澎湖加強防備力量,日本人就轉往不屬於任何政權的臺灣活動,主要活動區域是雞籠與打狗。日本國內在結束長期的爭戰後,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也主動積極往海外發展。嘗試諭令臺灣的原住民向日本稱臣納貢,但是未有結果。之後的德川家康政權對海外貿易更加積極, 1609 派有馬晴信到臺灣調查,企圖獨占臺灣貿易; 1616 年又派村山等安出兵臺灣,因途中遭遇颱風而失敗。之後日本慢慢走向鎖國。

福建沿海因明帝國採海禁政策,於是許多人鋌而走險從事走私、海盜的行為。 1563 年海盜林道乾因被明都督俞大猶追擊,逃往臺灣,後又逃往越南占城。之後的海盜集團是林鳳, 1574 年林鳳被明總兵胡守仁追擊,逃往臺灣魍港,又逃往菲律賓,因襲擊馬尼拉失敗,復返魍港。旅居日本的華商領袖顏思齊因在日有舉事之嫌,而逃亡,後在北港登陸,往笨港、諸羅山一帶開墾,並招福建漳州、泉州無業百姓來臺墾植。當時中國沿海也有海巨商盜李旦橫行海上,以臺灣為基地,勾結明帝國軍人與日本商人,形成龐大的商貿網絡,並且進行掠奪行為。 1625 年李旦去世,其商貿網絡便告沒落,李旦的手下鄭芝龍趁機崛起,在消滅幾個海上競爭對手後,接受明帝國招撫,更讓他一舉擊垮所有對手,掌握中國沿海的制海權。

1602 年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簡稱 VOC ),獨占海上貿易,並可設置軍隊。 1604 年韋麻郎( Wybrand van Warwijck )率艦隊佔領澎湖,被明將沈有容擊退。 1691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城(今天的印尼雅加達)建立總督府, 1621 年圖謀攻取澳門失敗, 1622 年 6 月再度佔領澎湖。在明帝國強硬抗拒下,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離澎湖,且建議荷蘭佔領臺灣以為根據地,明、荷間可以進行貿易。

延伸閱讀:
1.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9 。
2.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1979 。
3.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 2000 。
4.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收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2000 。 

發佈日期:2005-01-23

點閱次數:967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