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唐山過臺灣
編寫/曾韋禎 

臺灣人口的變遷,在清帝國領臺這二百餘年,主要是

 

施琅畫像
因為客家人平亂有功,於是乾隆下旨褒獎這些客家人為「義民」,並親筆御提「褒忠」匾,掛於義民廟中

從中國閩南、粵東移入;日治時期五十年,主要是島內的自然增加;戰後到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這段期間,也有大量人口從中國遷入; 1949 年後,人口則是自然增加。鄭氏王朝時代,臺灣漢人人口約十五萬,原住民人口約十餘萬;清領臺灣時期,漢人不斷移入,在日治初期 1906 年的調查中,漢人已有二百九十萬,原住民僅有十一餘萬。

移居臺灣的漢人主要以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府、漳州府、興化府、永春州、龍巖州、汀州府、福州府,廣東省東部的潮州府、嘉應州、惠州府等地為主。以語言來分,來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龍巖州、廣東省潮州府的,主要是以閩南語為主;來自福建汀州府、廣東嘉應州、惠州府的,主要是以客家話為主。來臺漢人主要可分為三大族群,泉州人最多,約佔 45% ;其次是漳州人,約佔 35% ;客家人,約佔 16% ;剩下的 4% 是來自其他地方。泉州人主要分佈的地方是沿海平原,漳州人主要分佈的地方是內陸平原、宜蘭平原,客家人則是在桃竹苗的丘陵、高屏的丘陵臺地上。

不同的族群間有不同的習慣,加上現實生活的衝突,而且來臺開墾的漢人有許多是沒有家眷、職業的羅漢腳,特別容易因故起 釁,進而呼朋引伴,釀成大規模的械鬥。分類械鬥有以祖籍地之分的,例如泉漳械鬥、閩粵械鬥,有以莊社、姓氏之分的,也有以職業之分的。到了清末、日治初期,這種械鬥隨著彼此差異漸小、利益漸為一致後才絕跡。

也因為官員赴臺不得攜眷,又隔海危遙,清代臺灣吏治普遍不佳。加上社會結構不穩定,男遠多於女,於是在清領期間,臺灣大規模的民變就有七十多起。最嚴重的有朱一貴之役( 1721年)、林爽文之役(1786年)、戴潮春之役(1862年)。

清帝國在統治上善於運用族群間的矛盾,拉攏較弱勢的原住民、客家人,來對付最強勢的閩南人。在幾次的民變中,客家人與清帝國合作,撲滅民變,因而屢被清帝國封為義民。而這突顯出當時臺灣各族群間的衝突與矛盾。

延伸閱讀:
1.林偉盛,《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 1993 。
2.施添福,《清代臺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3.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91。
4.謝國興 ,《官逼民反》,臺北:自立晚報, 1993 。 

發佈日期:2005-03-15

點閱次數:657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http://hakkacenter.nctu.edu.tw/item_4/item_4-3b.htm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