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開拓新家園
編寫/曾韋禎 

 

平埔族獵鹿的情況

臺灣廣大未耕的土地,對於人口長期外移的閩南、粵東地區具有高度吸引力,合法、非法的移民前仆後繼,前來臺灣開墾土地。然而臺灣的平原區早有原住民居住,從事農墾、狩獵。大批的漢人前來臺灣開墾新耕地,勢必衝擊到原住民的生活。

想來臺灣開墾的人,必須先向官府申請墾照,申請者稱為墾戶或是大租戶。通常墾戶申請的土地非常大,所以墾戶會把土地分租給數個業戶(或稱小租戶),向小租戶收大租;小租戶再把土地分租給佃戶,向佃戶收小租。通常佃戶是實際從事農墾的人。也有平埔族拿自己的土地去申請自為墾戶,招募漢業戶、佃戶來幫忙墾植,收取番大租。造成所謂一田二主的現象,許多大租戶最後已經跟土地沒有關係了。

隨著漢人拓墾的範圍加大,漸漸侵害到平埔族原住民的權益。平埔族原住民向來在平原上進行粗放式農業,追捕鹿群。而漢人挾帶更高超的農墾技術,嚴重壓縮到平埔族的生存空間,造成不少衝突。於是平埔族選擇漢化,而放棄了自己的文化。

為了避免漢人往深山發展,造成衝突,於是在沿山畫了一條界線,嚴禁漢人進入山區,這條界線俗稱土牛紅線。土牛是挖土作推,狀似臥牛,有的地方則是豎立界碑,而紅線是在地圖上用紅墨畫線為界。但實際上漢人越界私墾非常嚴重,以致界線不斷往山區遷移,而更靠近高山族的生活領域,壓迫到高山族的生活空間,尤其是北部的泰雅族的地區,衝突更加激烈。為了保護漢人的生命財產,清政府沿著番界設隘,讓漢人進行武裝移墾,防範泰雅族人出草。新竹北埔的金廣福公館就是臺灣最大的隘墾組織。

臺灣的農業基礎在清代就建立起來,幾個重要的水利設施都在清代開始,像是彰化的八堡圳、臺中的貓霧拺圳、臺北的?公圳、大安圳、高雄的曹公圳,以及各地的埤塘。有了水利設施,讓臺灣的稻米可以一年二熟,稻米輸出福建成為清代臺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臺灣以農業生產為主,手工藝品需要與中國內地互相貿易,最主要的貿易口岸是安平、鹿港、艋舺,隨著臺灣開發的腳步,由南而北,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俗諺。「郊商」、「行郊」類似於同業公會,負責商品的進出口。

臺灣就在先民胼手胝足的努力下,漸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家園。

 

延伸閱讀:
1.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1994 。
2.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 2000 。
3.柯志明,《番頭家 -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
   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1
4.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在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 1996
5.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 : 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4 。
6.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0 。
7.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1991 。
8.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 : 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 ( 一七二九 - 一八六四 ) 》,臺北:自立晚報, 1987 。 

發佈日期:2005-03-29

點閱次數:441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番社採風圖》, p.67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