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臺灣民主國與武裝抗日
編寫/曾韋禎 

朝鮮、琉球、越南三國是清國最重要的藩屬,琉球、越南先後被日、法所奪。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內有股很大的征韓聲浪,於是三番兩次謀求朝鮮。 1895 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變,日本趁機出兵,並且偷襲清國運兵船,與清國展開戰爭。清軍在陸戰、海戰皆告潰敗,派出李鴻章赴日議和,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永遠割讓給日本。

臺灣官民得知此訊,用盡辦法想挽回,但國際不想介入,於是仿效西方的自主觀念成立了臺灣民主國對抗日本。以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林維源任議長,國號永清,國旗為藍地黃虎旗。雖表面上是臺灣民主國,但本質上只是在抵抗日本的一種手段,一點也不臺灣,一點也不民主。隨著日軍近衛師團在 1895 年 5 月 29 日於鹽寮登陸,步步進逼,臺灣民主國隨即瓦解,唐景崧、丘逢甲、林維源等紛紛逃往中國。

 

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畫像

日軍在抵抗不大的情況下,進入臺北城,進行了始政典禮,成立臺灣總督府。但在之後欲進一步掌握全臺時就遭遇強烈的抵抗。桃竹苗的抗日力量主要是當地客家居民組成的義軍,中部的抗日力量主要為臺灣知府的新楚軍,南部的抗日力量主要為劉永福的黑旗軍。臺灣人強烈的抵抗以及傳染病之害,讓日軍遭遇慘重的損失,還讓日本增派一支旅團、一支師團分別登臺支援,最後終於在 11 月 18 日掌控臺灣全局。

雖然臺灣總督府掌握全臺,但之後仍有不少游擊式的抗日活動,領導者多為地方豪強。一開始總督府採報復式的征討,更激起臺灣人反抗。總督府之後採鎮撫兼施的手段,同時進行掃蕩與招降,在 1902 年瓦解了全臺的游擊抗日勢力。

在日本統治臺灣十餘年後,因臺灣人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加上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臺灣爆發一連串具民族革命性質的武裝抗日。包括了北埔事件( 1907 年)、林杞埔、土庫事件( 1912 年)、東勢角事件( 1913 年)、六甲事件( 1914 年)、 ?吧哖事件( 1915 年)……等二十餘起抗日事件,但多數尚在密謀階段就被破獲了。最慘烈的 ?吧哖事件歷時十個月,被殺害的超過千人,被判處死刑執行的有百餘人。之後臺灣的社會走向體制內改革的社會運動路線。

對於原住民的治理,總督府也採恩威並施,臺灣的原住民先後發起了一百五十餘起的武力反抗。 1930 年的霧社事件是其中最慘烈的一起,霧社的六個部落在莫那魯道領導下,於 10 月 27 日突襲在霧社公學校參加運動會的日本人,總督府派了二千餘人的部隊前往鎮壓,並使用毒氣,造成六個部落損失近千人,倖存者也被總督府強制遷移。隔年殘存的五百餘原住民又在日方策動的第二次霧社事件下,被殺害二百餘人,將僅存的二百餘人再度強制遷移到川中島。霧社事件讓總督府再次檢討長期以來的原住民政策。

 

延伸閱讀:
1.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1
2.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 1895-1902 )》,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1986 。
3.張嘉鳳,〈?吧哖慘史〉,《臺灣文獻》 24 : 3 ( 1973 年)。
4.許佩賢,《攻臺見聞》,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5 。
5.黃昭堂著,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現代學術基金會, 1993 。
6.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 2001 。  

發佈日期:2005-06-06

點閱次數:834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http://www.puli.com.tw/wushi/Wusir_9.htm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