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近代化建設的基礎
編寫/曾韋禎 

日本領有臺灣的過程付出出乎預期的代價,之後幾年又忙著對抗各地的反對勢力,軍事支出十分龐大,日本國庫的大量補助、總督府在臺的稅收不足,這使日本輿論出現了讓渡臺灣的主張,因此臺灣的財政問題是總督府的當務之急。

總督府在臺灣實施專賣,先是實施鴉片、樟腦專賣,接著鹽、菸草、酒也進行專賣,專賣收入在日治初期對總督府財政是相當大的助益。同時為了提高臺灣田賦的收入,總督府在 1898 年發佈〈臺灣地籍規則〉、〈臺灣土地調查規則〉,開始對臺灣所有的土地進行調查, 1904 年才告結束。調查結果,清出大量的隱田,由三十六萬甲增加到六十二萬甲,並且以公債作為補償收回大租權,確立小租戶為地主,讓清代紊亂的土地所有權歸於明確。臺灣的財政也因田賦的增加而獨立,不需再靠日本的國庫補助金。

1899 年總督府成立臺灣銀行,成為臺灣的貨幣發行單位,統一臺灣的貨幣使用,也提供了資本主義投資的資金來源。總督府也在 1900 年發佈〈臺灣度量衡條例〉,統一的各地紊亂的度量衡。

臺灣島內交通向來不便,日本領臺後也積極從事交通建設。 1899 年開始興建縱貫鐵路,南北同時興工, 1908 年在臺中接通,全線通車,這是第一個貫通臺灣的交通建設。各支線鐵路、東部鐵路也陸續完成,是臺灣交通最主要運輸動脈。郵政、電信也完整在臺開辦,使臺灣的通信便利許多。

基隆港、高雄港也在總督府的興建下,成為現代化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大增,也是臺灣進出的門戶,高雄也因此開啟日後的繁榮。

臺灣當時的產業是以農業為主,最初總督府以「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為臺灣的經濟政策,提高臺灣農業的產值是總督府的目標。為了改良臺灣農業的生產力,總督府在臺灣各地成立農業試驗場、園藝試驗場、茶樹栽培試驗場、糖業試驗場……等各種研究機構,用以研發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促進臺灣農業綠色革命的產生。

農業組織也陸續成立,首先在 1900 年三角湧(臺北三峽)農會成立,初是民間自發性組織,其他地方也接著成立農會。 1908 年總督府發佈〈臺灣農會規則〉,將農會改制為強制性組織,農會與農業試驗場配合,推廣農業技術,並且有配銷肥料、提供貸款等功能,是臺灣農業進步的推手。

臺灣為海島型季風氣候,雨量分配不均,許多田地必須看天吃飯,謂為看天田,灌溉的提供對於增加臺灣農業生產非常重要。 1901 年總督府發佈〈臺灣公共埤圳規則〉, 1980 年發佈〈臺灣官設埤圳規則〉,一方面對舊有的埤圳進行改良,一方面興建新的水利工程,其中規模最大的首推 1932 年完成的嘉南大圳,灌溉了十五萬甲的田園。因為灌溉面積不斷地增加,臺灣稻作量也大量激增。

臺灣的農業在總督府的政策下,走向以稻米、甘蔗為中心,進行商業化生產。 1901 年新渡戶稻造發表〈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從蔗作、加工、市場三方面建議臺灣的糖業生產,從改善甘蔗品種、建設水利設施、獎勵種蔗,並且主張設置大規模糖廠。其意見多為總督府所接受,並鼓勵資本家來臺設立糖廠,使糖業成為日治時代最大的產業。水稻方面,磯永吉在 1922 年成功培育出蓬萊米後,總督府強制推廣,臺灣的稻米產量也激增,成為另一種重要商品作物,與糖形成競爭關係。其他的作物如香蕉、鳳梨、茶也在日治時期推廣、商業化生產,成為重要的產品。

總督府為了母國利益,積極建設臺灣,許多與臺灣往後數十年息息相關的建設,其基礎多完成於此期。

延伸閱讀:
1.江丙坤,《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 》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2.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3.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4.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
5.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1。  

發佈日期:2005-07-06

點閱次數:497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