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皇民化與戰爭
編寫/曾韋禎 

1930 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後,日本國內也受到波及,開始對外侵略以舒緩國內壓力。同時日本也想將臺灣建設為南進基地,開啟了臺灣的工業化。先在臺灣建立大規模發電廠以提供化學工業、重工業的動力來源。

 

日本人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對日本人效命。

1936 年 9 月,小林躋造總督上任,總督再度由武官擔任, 1937 年支那事件(盧溝橋事件)爆發後,中日交戰。為了動員臺灣的資源,強化臺灣人對日本的忠誠度,總督府制定了皇民化政策,欲將臺灣人同化成皇國民。皇民化政策的內容是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大政策。

首先是臺灣軍伕的徵用,戰爭前段,臺灣人先被徵用為軍伕,在軍隊裡面從事勞力工作,不直接從事戰鬥; 1942 年在臺實施陸軍志願軍制度,並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軍; 1943 年在臺實施海軍志願軍制度, 1945 年初更在臺實施全面徵兵。總計在八年的戰爭期間,臺灣有二十餘萬人參與日本的戰爭,統稱臺籍日本兵,三萬多人在戰場犧牲性命。

語言政策方面,之前日本雖推廣日語,但不禁漢文、方言的使用。在中日交戰後,報紙先禁漢文版,並且推動國語家庭制度,鼓勵臺灣人家庭全面使用日語,以兒童優先進入小學校就讀、公職優先錄用、配給增加……作為優惠。但實際上成為國語家庭的戶數佔臺灣總戶數極少,在 1942 年僅有 1.3% 。

同時總督府也允許臺灣人改成日本姓名,條件是國語家庭成員,以及具備皇國民素質。在臺灣改姓名並不強制,不像朝鮮是強迫改姓名,除了臺籍日本兵都有使用在軍中的日本姓名外,實際上去戶政單位改姓名的人也不多。

在宗教、社會風俗方面,希望以神道教取代臺灣的民間宗教。首先進行的是正廳改善,這是由地方政府發起, 1936 年 12 月,臺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兩村舉辦牌位焚毀儀式,之後各地效法,愈演愈烈。 1937 年 12 月,臺灣神職會發佈〈正廳改善實施要項〉,建議臺灣家庭的正廳安置神棚,奉祀神宮大麻,勸導民眾設立祖靈社,希望培養皇民精神。 1938 年起有寺廟整理運動,整併地區的寺廟,解散神明會,引起強烈反對聲浪。總督府於 1939 年 1 月警告地方政府慎重其事,尊重民意,以免激起反彈。這些變革大多是表面上的改變,並未實質改變臺灣人的信仰、風俗。

1941 年 4 月,長谷川清總督擔任總裁,設立皇民奉公會,這是與行政體系配合的全面性組織,把臺灣人與日本人全部納進去,達成總體戰的目標。

皇民化時期的八年,也可以說是同化主義最激烈的八年,目的是要讓臺灣人可以認同日本,與日本並肩作戰。雖然無法完全改造臺灣社會,但這時期的兒童、青年因為在學校受到大量的洗腦教育,這八年對他們而言,應是無法抹滅的回憶。

 

延伸閱讀:
1.周婉窈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年。
2.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2003。
3.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 期 ( 1999 年)。
4.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1980 。  

發佈日期:2005-08-29

點閱次數:952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http://vm.rdb.nthu.edu.tw/taiwan/31/main2-04.html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