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分享
 

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
專訪雨林咖啡吳子鈺

採訪‧撰稿⊙廖怡君

不太懂咖啡。

咖啡很香,但我不太會分辨不同品牌味道的差異;咖啡的口感,除非太苦或太澀,不然我大致都能接受。不懂咖啡的還是經常到咖啡館,享受咖啡館的冷氣、書報、舒適的座位、悠閒的氣氛(雖然人一多就很吵雜);這樣的我到咖啡館,為的不是咖啡,而是一處可以休憩、跟朋友聊天的地方。咖啡館的氣氛實在太令人嚮往,我也曾經想像,如果能開一間咖啡館,空氣中彌漫著咖啡香,牆上有畫,投射燈打在畫上……

咖啡、咖啡館,是不是一種想像?

當然,咖啡是真真實實存在著,不是想像。但在星巴克喝著咖啡的我想著,我真的喜歡喝咖啡嗎?我喜歡的究竟是咖啡還是咖啡館?為什麼總有許多朋友的夢想是開咖啡館(而不是別的什麼)?當我們說自己喜歡喝咖啡,想開咖啡館的時候,究竟對咖啡了解多少?

與人建立關係的雨林咖啡

吳子鈺說,印尼人是不太喝咖啡的。

在台灣,咖啡代表的是年輕、時尚、現代感;但在印尼,絕大多數當地人只喝低價的羅布斯塔豆(Robusta),一杯台幣三塊錢;蘇門答臘生產的高級阿拉比卡曼特寧,他們可能一輩子沒有喝過,因為那專供出口。他們沒有我們熟悉的義式咖啡機,虹吸、濾泡式等煮法,也沒有咖啡館。在吳子鈺告訴我之前,這些我都不太明白。

吳子鈺是做雨林咖啡的。

跟他連絡以前,我上網google。嗯,一個壯碩,留著長長長髮的三十七歲青年。我想著,就是這個人在做雨林咖啡,進行公平貿易呀!

從2008年起,吳子鈺以印尼的蘇門答臘為對象,進行雨林咖啡計畫。計畫分兩個部分,首先,台灣與印尼雙方合作,嘗試建立公平貿易的基礎架構。他希望能將咖啡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公開化、透明化」。他說:「我們會把每一包咖啡到消費者手上的最終價格,到底每一塊錢流到哪裡,完全公佈出來。」

再來,子鈺希望做的是雨林關懷。雨林咖啡採取「樹蔭栽培」的做法。樹蔭栽種咖啡,不需要大舉砍伐雨林,而是讓咖啡在樹蔭的庇護下生長。除此之外,吳子鈺希望能夠連繫台灣與印尼兩地環境運動工作者的參訪與對話,並進行雨林相關研究計畫。兩年之後,如果這個計畫還能存活,他們希望能著手進行熱帶雨林復育。

從2008年計畫進行到現在,吳子鈺帶回來的第一批咖啡豆已近銷售完畢,預計今年秋天前往蘇門答臘購回第二批咖啡豆。而前述他們希望進行的公平貿易與雨林關懷也都一步步實踐。

很累的時候就聽森林說話

這是一個很大很美,卻也很遠的夢想計畫!我很直接的問子鈺,公平貿易和生態保育就像革命,他是怎麼走下去的?他非做不可嗎?

子鈺說,確實很大很難,但那個夢實在太美了,他不得不做。可是當中沒有辦法掌控的事真的很多,比如計畫有十個環節,其中有九個環節他無法確定,沒有把握,但他還是去做了。

「當我很累很累的時候,我就到森林裡去。」子鈺說,森林總是可以給他正面明確的答案。我很好奇,森林跟他說了什麼?

「我在森林裡,問神,這是不是我該做的事。」子鈺說,「有些事情不是我自己可以解決的,於是我交給他。」

那是很美妙的經驗。那種時候,只能感受。子鈺說,「感受是靈魂的語言。」

不是賣故事與夢想

我們聊到了廣告。

回想咖啡廣告,總是與巴黎左岸、悠閒浪漫聯想在一起;咖啡廣告賣的是一種被包裝的幸福感。看著那樣的廣告,我們不會想到有多少雨林被砍伐、有多少農民接受不公平的待遇。

吳子鈺他們的雨林咖啡,包裝上貼著當地原住民的照片。他讓我們知道,雨林咖啡是怎麼來的?是誰種的?子鈺希望咖啡不是冰冷的商品,這當中該有人的故事。

這當中人的故事,與現今廣告行銷中所說的「賣故事」大不相同。廣告是為了賣產品而去創造故事,而子鈺是為了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選擇了賣咖啡。賣咖啡對他來說是一個媒介,是一個試圖達到「人與環境共生」的方式。

喝咖啡幸福嗎?

「喝咖啡幸福嗎?」

「這要看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

那麼,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呢?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