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一女生對12國教的看法
‧建中後段學生回憶錄--談建北現象
‧12年國教說明會,學生陳情受阻
希望教育可以越改越好,而不是讓老師和學生越痛苦,補習班越賺錢…
good
嗯,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
其實,教育應該給學生的是「有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只會考試拿高分....
這裡還有一篇文章很好:
日本自由之森學子的反貧困學習
回顧大家的求學歷程,有多少課堂內容,是人們認真苦讀之後,也船過水無痕地流逝了呢?而成長的流金歲月裡,有多少感動,是人們想為自己留下的呢?在自由之森的這場學習,超越了課堂的層次,達到無愧於「青春」兩字的高度。
我是覺得教育必須交出個人特質與興趣,而不是教出一堆考試機器、一堆為了追逐虛幻的價值的人。虛幻價值就是「某明星學校」、「x海企業員工」、「鐵飯碗的公務員」。然後再產生出一堆為了應付這群假象需求的「補習班」。
看到一篇張大春的文章: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0501/34196739
節錄一小段:
舊時代以舞文弄墨為能事的科舉至今廢除了107年,沒有廢除的,卻還是藉由取得教育資源的機會而發展出來的競爭工業。我們在台灣落地生根數十年,號稱文明進步、自由民主,但是六十多年來除了個人「拒絕聯考」之外,在教育政策的層面從來沒有人質疑過愈演愈烈的競爭,實則根本是在複製一個弱肉強食的邏輯──那句:「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根本是一句偽善的鼓舞,其深刻含意實為:「孩子,你在起跑點上就要贏」。 如今十二年國教要上路,補習班貼出「會考精熟班」、「會考英聽班」的菜單,堪為胼手胝足以求子弟勝出的家長採買。教育部長蔣偉寧卻仍如鑽沙鴕鳥般,說:「希望補習能夠減少,如果反而增加,我們就要調整了。」現實不容否認,形形色色的學科、術科補習本來就與日俱增,何來「如果」和「就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