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OhMyGod說說話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馬丁路德的呼召
圖文/vavauni Ljaljegean 
[圖左:各宗派宣言;圖右:城市教堂]  繼2006年世界循理會之後,2017/7/05是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 與世界信義宗聯盟(LWF)共同簽署因信稱義教義之聯合宣言(JDDJ )文件,一同在因信稱義的神學議題加入改革宗的觀點,並於馬丁路德與凱薩琳結為連理的城市教堂(Stadtkirche)舉行簽署見證禮拜。特別的是簽署前的聚會由女性牧者主禮,正巧的是WCRC 大會昨天才接納女性封牧的議決。也在此見證改革宗不斷改革的精神!
 
馬丁路德所面對的時代和處境
今年是馬丁路德改革的第500年,何其有幸參訪馬丁路德生前所居住的威登堡。而在這具有宗教信仰意義的地方,不禁讓我思索任何一個神學的觀念絕非無中生有,必然是一位神學家在面對自身的處境和反思後所產生的結果,而宗教改革的推手馬丁路德也不例外。若我們要來認識馬丁路德如何認識「呼召」,我們就要對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生態有些許的認識。馬丁路德所身處的教會環境,仍受中世紀教會修道主義和神職階層觀念的影響。「呼召」似乎暗示著人必須要離開一個環境和狀態,或是「呼召」也意味著要受苦。因此,在教會中漸漸形塑一種觀念,有些特別的人才能接受呼召擁有「祭司的職份」(priesthood)[1]。 然而,這樣的想法在馬丁路德改教後,徹底地改變。
 
一、馬丁路德的呼召思想
「呼召」對馬丁路德而言是什麼?當馬丁路德談論「呼召」時,他關注的焦點是在於一個人在社會的職份為何。對他來說,他的呼召觀始終離不開《哥林多前書》7章20節所說的:「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份,要守住這身份」(和合本修訂版)。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呼召」(klesis)本身並不是進入修道院,也不是放下自身現在的「位置」(Stand),過一種修士的生活;反而,人仍舊活在當下所處的職分,專注在他的工作上。[2]此外,「呼召」也不是什麼特別的神祕經驗,它就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社群中就可以實際操練的。[3]人受上帝的呼召所從事的各樣工作,無論是做勞力的,或是管理階層,路得認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有價值的。因此,人的態度則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把份內的工作完成。基督徒受呼召從事這些工作,並非從中得利,而是為了服事他人。[4]同時,一個在社會中被上帝呼召的人,會因上帝給予的愛,在我們的職分上幫助周遭的鄰舍。人被給予的這份愛,使人會發自內心的去回應他所要做的事情,這可以說是一份「關注他者的愛」,顯示出對上帝受造物尊重。[5]馬丁路德的呼召觀是一種「參與式」(engagement)的回應,不再像中世紀教會所期待的,若一個人蒙上帝呼召,他就要過清貧和朝聖的生活,要離開整個社群到另一處。
 
二、自身與他人的呼召
當一位基督徒受「呼召」時,她/他所受的「職分」(office)會跟其他人一樣嗎?馬丁路德答案是:不會一樣。馬丁路德觀察他所在的社群認為,在這個世界中,整個社會的氣息因為每個人呼召不同的關係,而有豐富的變化。就連基督徒常常掛在嘴上的:「我們要像耶穌一樣」,在他的眼中這是做不到的,這是因為基督徒受呼召的職份,跟基督受呼召的職份是不同的,祂的呼召是為了拯救人,為了眾人上十字架,犧牲生命,而這正是人所作不到的。因此,人只能接受基督做我們的信仰(accepted as faith),而不是把基督拿來做其他人模仿的對象。然而,跟隨耶穌的人還是能為了在日常生活上彰顯上帝的愛,來自願性的服事他人。[6]
對馬丁路德來說,雖然人都擁有同樣的信心和領受同樣的聖靈;然而,上帝帶領每個人的方向都不一樣,並且在不確定中前進,因為祂將道路給「隱藏」(hidden)起來,這迫使人要用信心來跟隨他,由祂來領導。雖然不一樣的道路和方向,如同看著身體有不同的部位和功用,以及在信仰群體當中每一位所代表的差異性,像是不論是乞丐或是王子,政府官員和家庭主婦等不同職業;然而,每一位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又是連結在一起的,因為在同一個信仰中成為基督的各肢體,而每一個肢體又都不互相牽制彼此,沒有一個肢體會跳出來說:「我是頭,所以我有權來管轄其他肢體」。對馬丁路德來說,每一個肢體都沒有權利說這句話,包含他自己。在世上的目的,就是好好堅守自己的職份,不需要去看輕自己和他者的工作。
雖然剛才談了那麼多的差異,無論是呼召的不同,或是基督身體所展現的特色,這樣的差異在上帝的眼中怎麼看待?在地上跟在上帝的領域中呼召會有何不同?
 
三、地上和天上的國度
這一個部分是有關馬丁路德的呼召觀中,稍微要花心思的地方。這是因為他要處理在人的領域中所存在的差異、上帝永不改變的特性,以及人和上帝的互動。另外,他也要避免人在從事多樣行為中,就算是幫助鄰舍,發揮肢體的功用,也不可落入「以行為得救」的迷思裡。
就馬丁路德而言,一方面,人受呼召是在地上進入不同的職份;另一面是,人也受呼召進入一個信心和愛的國度,這個是超越地上所有的職份和工作,在上帝的面前,他是以新人的樣貌出現在這個國度當中,同時上帝也在天上塗抹掉所有的差異。馬丁路德用太陽光來做比喻,太陽的光線都照向每一個人,無論是佃農或是國王,荊棘或是玫瑰,對萬物來說,太陽光是必須;這也就如同他先前提到的,信心和愛心對所有接受呼召的人而言,也都是必須的。[7]
然而,生活在地上的人因著職分不同的緣故,看見彼此的特點。我們是在這些職分的差異中帶著喜樂,來服事上帝,並且在這些事上作為上帝的媒介(medium),把上帝的愛帶給其他人,人就藉此看見「呼召」怎麼被具體落實在地上。[8]
  
四、反思
對照馬丁路德的蒙召觀,似乎也體會他的倫理觀,就是每一位在各樣職份蒙召的人,無論在各處,都要活出服事人的生活。特別他舉了一位作父親的例子:這位父親幫他的小孩換尿布,讓上帝微笑了,這全是因為他這麼做,就是展現基督徒的信仰,也是活出該職份所有的樣子。[9]且明白無論身份如何,在任何處境中,在上帝面面,人人價值都是一樣的,無論在社會上什麼地位。他已經指出一個超出當時社會的觀念沒有所謂的貴、賤之別,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因為大家都是上帝用重價買來的。
亦此,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屬於有罪的人,是基督耶穌用生命的代價贖回來的。而在現今的世界,可以被提醒不必因為我們的社會地位低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有何可誇的身份而自驕,因為在上帝面前,世上的身份地位都算不得甚麼。
基督徒雖然可以尋求改善現有的環境,而且應該把握機會以求改善,但並非以此為終極為目標。不管我們在世上所居的地如何,都可以在現有崗位上活出基督徒應的樣式,討主喜悅,為主發光。[10]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在社會上的人不管你的職業貴賤,人人都可以領受上帝的「蒙召」。過去中世紀教會所搭建的「蒙召的高牆」,或指只有特別的人才能蒙召,達到屬靈的狀態的,如今都要被拆掉了。[11]接續著這個想法,馬丁路德就打破了所謂「平信徒」的觀念,主張「人人皆祭司」,也就是不分屬靈程度誰高或誰低。每位信徒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在社會上的職份或工作,都是為了增進整個群體的福祉。 
 
 
1. Robert Kolb, Martin Luther: Confessor of the Faith (Oxford: Oxford Univ., 2009), 172-73.
2.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Luther on Vocation, trans. Carl C. Rasmussen (Edinburgh: Oliver and Boyd, 1958), 64-5.
3. 「以下是人自己發明的言論:教宗、主教、神父和修士可被稱為屬靈的身分;然而,王子、城主、工匠和農夫卻被稱為世俗的身分,這樣的說法簡直是徹徹底底的欺騙和假冒。我們不需要害怕這樣的言論,因為,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著屬靈的身分,除了各人職份外,別有其他的分別。誠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12-13節所說的,我們都屬於一個身體,其他的肢體照著不同的功用,來服事彼此。我們都是基督徒,因著洗禮、福音和信心使我們眾人成為屬靈的基督徒群體」。這段翻譯自《馬丁路德全集》第44冊,127頁(LW 44: 127)。
4.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172-3.
5.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64-5.
6.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171-73. 在這節錄一段馬丁路德的看法:「基督完成他的職份和工作,但是他不是其他原因而拒絕其他人的職份……,(那是因為)每一位有他們各自要完成的呼召跟工作。這段翻譯出自《馬丁路德全集》第11冊,258頁(WA, 11, 258)。
7.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65 ; 174.
8. Gustaf Wingren, The Christian’s Calling, 179-80.
9. Carter Lindberg, “Luther’s struggle with social-ethical issue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tin Luther, ed. Donald K. McKi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 170-71.
10.周天和。«哥林多前書»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271。
11.Karlfried Froehlich, “Luther on Vocation,” LQ 13 (1999), 201.
 
 
<參考書目>
Kolb, Robert. Martin Luther: Confessor of the Faith. Oxford: Oxford Univ., 2009. 
Wingren, Gustaf. The Christian’s Calling: Luther on Vocation. Translated by Carl C. Rasmussen. Edinburgh: Oliver and Boyd, 1958.
周天和。«哥林多前書»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271。

發佈日期:2017-10-31

點閱次數:68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成為第一個說讚的人
我要回應(0篇) 投票

讀者回應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此專欄所有文章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