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小編:《人本教育札記》的文章,對象雖然是大人,但我覺得青少年也很適合讀。〈「可不可以帶一顆石頭回家?」〉與〈「不服」的價值與意義〉,這兩篇文章,建議一起讀。
上個學期,我們帶小孩旅遊教學到恆春,安排了去阿朗壹古道。
行前課的時候,孩子們看到阿朗壹的照片,都說:「那裡的石頭好漂亮!」有人問:「可以把石頭帶回家嗎?」有人說:「不行啊!如果每個人拿一顆,我們就拿了七、八十顆,台灣一年會有兩百三十萬個人到那裏呢!」
但在這一片「明理」的氣氛中,一個四年級的男生,不顧一切地,堅定地,當眾大聲說:「我一定要拿。」
到了阿朗壹古道,這個孩子問解說員:「我可不可以拿石頭回家?」「可以,但不要太多。」於是,他拿了幾個大小不同的石頭。
帶組老師找了一個機會,走過去對他說:「我要跟你講『存在』與『佔有』(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佛洛姆寫的一本書的主題);你喜歡一個女孩,她也很喜歡你。不過,『存在式』的相處方式和『佔有式』的相處方式是不一樣的。」
「哪裡不一樣?」,雖然是疑問句,口氣卻並不像。
「佔有式的方式是,她只能在你身邊,隨時隨地都跟你在一起;存在式的方式是,你們可以各做各的事,就算她跟別人吃飯或玩沙,你還是知道她是喜歡你的。」 他說:「這跟我拿石頭有什麼關係?」顯然,他知道這和女生沒什麼關係。
「『佔有式』的喜歡是,你一定要把它帶回家,表示它是你的,你對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如果是『存在式』的話,雖然石頭不在你家,但你心裡常常記得它,每次你想起阿朗壹,就知道哪兒有一顆很漂亮的石頭,在它幾乎是永恒的命運裡,曾和你短暫的生命有過交會。你雖然摸不到它,管不了它,但你知道它仍然是屬於你的,而且只有你知道,在存在式的意義上。」
聽完了這段已經不太像是和小孩說的話,小男孩面無表情地說:「不管,我還是要拿。」
老師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佔有式過渡到存在式。就像小嬰兒,隨時都要跟媽媽在一起,長大了,就像現在,你來旅遊教學,不一定要在媽媽身邊,這就是從佔有到存在的過程。」看他沒什麼反應,老師再補充說:「我沒有要你一定放回去,你慢慢想一想,做不到沒關係。」
集合的時間到了,老師看到他兩手空空地走過來,就問:「你的石頭是放在背包裡嗎?」小孩若無其事地說:「沒有啊!我把它們丟了。」
就這樣,他沒有帶走任何一顆阿朗壹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