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Oh!My推薦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她的溫柔穿透高牆:翁山蘇姬講座記事
文/劉美妤 

 

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出訪美國三週,週六(9/22)受邀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論壇講座來賓,由美國知名記者 Ann Curry 主持,與該校約三百名學生進行一小時的問答討論。筆者(劉美妤)有幸報名成功、參與講座,簡記翁山蘇姬女士所談,與台灣讀者分享。
 
 
 
美國東岸時間9月22日下午兩點,那位女士走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堂,一剎那,三百多名師生一致地站起來,鼓掌了足足一分鐘。女士穿著合身的暗綠傳統長裙,簪起的黑髮上別了兩朵紅花。她是翁山蘇姬,緬甸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主席、新科國會議員,在結束十五年軟禁生涯後首度訪美。
 
翁山蘇姬此次赴美為期18天的行程,標誌著緬甸與美國關係改善、軍政府軟化集權立場的進程。美國總統歐巴馬贈予翁山蘇姬國會金獎(Congressional Gold Medal),而這是美國國會的最高榮譽。在華府與美國官方會晤的行程後,翁山蘇姬拜訪了舊金山的海外緬甸人社群,並前往紐約參與數場民間活動;1960年代後期,她曾在聯合國工作,並在紐約曼哈頓住了兩年。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柏林格(Lee C. Bollinger)為講座開場致詞時,說起同樣坐過多年政治牢獄的捷克前總理哈維爾。哈維爾於翁山蘇姬60歲生日時,曾在《華盛頓郵報》上這麼寫:「我想與這位女士會面,送她一朵玫瑰,就像她在我書房裡的照片上拿著的那朵。這個想法似乎有些愚蠢,但雖然緬甸看來前途多舛,我仍樂觀,因為獨裁專制,是可能迅速瓦解的……。」
 
柏林格接著說:「如今送翁山蘇姬一朵玫瑰,已經容易了。我要為我們共同的老朋友哈維爾,送妳這朵玫瑰。」
 
翁山蘇姬站起身,淡淡微笑,從柏林格手中接過這朵白色玫瑰花。
 
在絕望之處相信
 
「我以前用壓力鍋煮飯時,有次不小心弄得一團糟,那怎麼辦?冷靜下來,關掉火、把瓦斯爐擦乾淨、把做壞的食物清掉、重新再煮。改革一個社會也一樣,就是做你能做的,一步一步來……」翁山蘇姬這麼說著。
 
如何想像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廚房裡擦瓦斯爐的情景?但這正是翁山蘇姬之所以廣受愛戴的原由。她確實曾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卻為了她已逃離的、動亂的緬甸,義無反顧轉身投入反抗運動,因身為革命英雄翁山將軍之女的身分和群眾魅力,迅速成為反對派領袖。而後,在彷彿毫無希望的漫長監禁中,她拒絕了緬甸軍政府願意釋放、但不允許她再入境緬甸的交換條件。
 
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將軍在她兩歲時被暗殺,於是她在15歲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後赴英國牛津大學讀書。1988年,43歲的她離開英國丈夫和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病危的母親。在街上,她目睹緬甸人民示威反對軍政府獨裁,而軍隊的血腥鎮壓,驅使她毅然投身政治、帶領抗爭,並籌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隔年,她被冠以煽動暴亂的罪名加以軟禁。1990年,緬甸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下舉行大選,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大勝,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應出任總理的翁山蘇姬繼續遭監禁。
 
她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無法親自領獎的她,讓兒子代她發言,並將130萬美元獎金交付信託,用於建設緬甸民間的健康及教育。1995年,翁山蘇姬獲釋,1997年她的丈夫病危之時卻無法拿到緬甸簽證,而她一旦離開緬甸探望丈夫,便不得再返國。翁山蘇姬在祖國的政治和個人的愛情之間,選擇了留在緬甸。她的丈夫邁克.阿里斯(Michael Aris)於1999年去世,2000年,她再度遭軟禁,其間曾獲一年釋放,隨後自2003年至2010年,她持續被軟禁在家,幾乎無法與任何人會面通訊。
 
然而一切苦難,她總說得雲淡風輕。被軟禁時,「我讀書、冥想、聽廣播、運動。我時常運動,我猜我大概是世界上最健康最清醒的囚犯吧!」她說,「我不想失去自律,那便讓他們(軍政府)稱心如意了。」
 
年輕學子們每每被她的幽默話語逗笑,她看著踴躍排隊問問題的哥大學生,卻也不禁有些感嘆地說:「你們有問題想問,表示你們是在能自由表達的環境裡長大的,那很好。我剛被釋放時,幾乎已經忘了怎麼說話。太久沒和人說話了。 」
 
翁山蘇姬認為,緬甸軍政府終於在2010年11月釋放她的原因,主要在於經濟壓力。以歐盟及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在緬甸政府血洗革命群眾後,長年實施經濟制裁,肇使緬甸經濟持續倒退、極度貧窮,最終迫使軍政府同意做出改變。
 
67歲的翁山蘇姬身上,有一種波瀾不驚的冷靜。她極其務實,雖然懷著帶領緬甸走向民主的熱情理想,卻踏著溫文的步伐走。她說,你必須將生活建立在原則、義務上。你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不可怪罪他人。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獨立,「政府當局一直把問題怪罪給過去的殖民統治,卻不檢討自己做得不好。」在她看來,已經發生的事就該接受了,重要的是當下的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扭轉困局。
 
當年離開緬甸時,她是青春年華的少女;再返祖國,她已屆中年;重獲自由之時,她已年老。1948年的緬甸政府,在翁山蘇姬的記憶裡,或許沒那麼好,但確實是民主的。她總是得一再向外界解釋:我所成長的緬甸,是個民主國家,那時的緬甸有許多報紙,各種立場的都有,直到軍政府在1962年廢除憲法後,民主才正式失竊。如今,外界常以她的獲釋象徵緬甸民主;但她說,緬甸還在漫長的努力過程中,真正的民主還很遙遠。
 
然而,翁山蘇姬對軍政府沒有恨。「仇恨和恐懼是連結在一起的。」她說,她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恨。因此,悲劇沒使她變得激進,她常讀印度聖雄甘地的著作,深受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影響。「我和甘地的背景很像,也相信以暴制暴不可行。」她說。
 
緬甸的下一步
 
翁山將軍生前傾向共產主義,翁山蘇姬雖景仰父親,卻深信民主的價值,不只為人權,以國家發展而言,她也認為民主是最能善用人力資源的制度。歐盟今年四月中止對緬經濟制裁,美國也於七月跟進放寬。在外資湧入緬甸的此刻,翁山蘇姬也意識到經濟發展可能帶來更多不平等。她很清楚在緬甸大量投資的中國企業只在乎利潤,而其他外資的相繼進駐也帶來隱憂。
 
「我們必須審慎評估外國公司的性質,能保障緬甸人民權益不受侵犯的公司才能進來。」美國放寬石油公司赴緬投資開採的禁令,事實上令全國民主聯盟擔憂。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長年腐敗,為集權政府把持,國際資金的參與,甚至可能鞏固軍政府的集權統治基礎。
 
翁山蘇姬認為,緬甸應該發展的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緬甸有非常好的農業基礎,在糧食安全日益重要的21世紀,是很珍貴的資源。」她說,「我認為我們的農業就是把商業從廢墟中重建起來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大眾教育和醫療健康普及,沒有受教育的人民難以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她將致力使緬甸的年輕人受良好教育。翁山蘇姬鼓勵參與講座的學生們,無論是緬甸人或外國人、在緬甸或其他國家,只要關心緬甸,都有能夠幫助緬甸教育和健康發展的方法。「我們會重新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她說,「希望你們(外國學生)都能來緬甸看看,你們就會知道能為她做什麼。」透過參與民間相關計畫或捐款,緬甸的公民社會正在商業經濟重新起步的當下,開始建立生活品質改善的基礎。
 
「在絕望中的人們,能透過幫助別人以拯救自己。」翁山蘇姬如此相信,在看不見希望之處堅持善良的意志,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向遙遠的目標推進。媽媽蘇背負緬甸人民的期望與全世界的目光,她仍保持一貫的溫柔優雅,對接下來的挑戰平和以待:能做什麼,就做吧。

發佈日期:2012-10-03

點閱次數:761
資料來源: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引用:http://pnn.pts.org.tw/main/?p=47780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已有 1 個人說讚
我要回應(0篇) 投票

讀者回應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此專欄所有文章
  • 聖誕OMG
    今年聖誕節OMG特地邀請了目前還在線上的作家與...

    2017-12-20

  • 阿莉芙
    也許,我不是阿莉芙、不是跨性別者,但我身旁有好...

    2017-09-05

  • 守護地球 大齋節減碳迎復活
    為迎接復活節的到來,南印度教會將於大齋節期發起...

    2017-03-05

  • 好吃的德國聖誕節
    德國聖誕市集大概是漫長冬日裡,令人們期待的盛事...

    2016-12-25

  • 星式聖誕節
    在這的聖誕節,除了氣溫依舊30度,其他的佈景裝...

    2016-12-19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