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宣布從明年八月新學年開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列必選,高中三年有兩年要必讀「四書」,不及格將不能畢業,課綱委員董金裕(右起)、謝大寧等人向媒體說明修訂內容。(記者林曉雲攝)
明年八月起,以「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即「四書」)為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正式納為高中必選課程,兩年至少四學分,每週上一節課,不及格不能畢業,雖不單獨列入大考科目,卻在命題範圍之內,首批適用對象是現在的國二生。
教育部昨天公布修正課綱,課綱委員、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董金裕說明,以前高中有教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學生文化涵養較好,改成選修後,禮儀品格漸淡,最近的捷運「蹺腿姊」飆罵老翁事件,即讓人覺得有必要加強教導學生「溫良恭儉讓」。
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謝大寧則強調,四書教法將不重背誦,強調的是「時代性、在地性、實踐性」,例如提到典範人物時,可舉林懷民或陳樹菊,中研院文哲所前所長戴璉璋已著手編寫輔助教材。
教育部去年九月原已公布高中國文課綱,以「論語」與「孟子」為主的「論孟選讀」為選修;隨即又重組課綱委員會增列了「大學」和「中庸」,除更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更改為必選,引發前課綱委員林麗雲老師辭職抗議,更有高中職教師發動連署,並到監察院控訴教育部「違法失職」。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指出,課綱變動是為了要進步,昨天公布的是確定版本,不會再變。未來每週一節課的授課時間,將挪自選修的「現代語文科」的授課時數,高一兩學期先讀論語,高二或高三時再讀孟子、大學和中庸的節本。
教育界憂排擠本土文學
林麗雲批評教育部根本是走回頭路,重修課綱的做法不是進步,而是「多數暴力、政權霸凌」,學生多讀幾本書未必就有好品格,文化涵養也不必獨尊古代儒家,官方做法反使孩子的視野更褊窄,且將壓縮高中生學習現代及本土文學的時間。
北一女教學組長陳碧霞承認,四書佔去必選四學分後,要開現代或本土文學等其他語文選修課恐怕很難,尤其自然組學生幾乎只能讀四書。
提升品格?家長:胡說
家有國二生的陳媽媽表示,如果唸四書後能「出口成章」、提高孩子語文能力是不錯,但要說唸四書會提升品格和家庭教養,教育部「牽拖」太大。新北市光復國中王同學則說,被大人逼著唸四書,只有更增痛苦。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文龍批評,這是剝奪學生基本學習權,將導致高中學生毫無選課空間,「正式宣布九九課綱的選修課程死亡」,教育部制訂課綱的反覆態度,也讓人對教育部不再信任。
全教會副理事長林清松認為,九九課綱、科目與學分數表均已公告,教育部事後又強力將選修的四書列為必修,修訂過程明顯違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太多的經典文學可以讀,為何獨尊四書?況且品格教育著重生活教育,唸四書可提升品格的說法簡直是「胡說八道」。
北社:凸顯馬親中政策
台灣北社秘書長李川信認為,此舉凸顯馬英九的親中政策;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痛批,教育部獨尊華語,目前台灣語文課程只有國小每週一節,國中、高中到大學都沒有台灣母語授課時數,根本「雙重標準」。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李素真則肯定教育部勇於承擔,她說四書是古人智慧,可與生活結合,且國語文能力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搶救國文聯盟成立六年以來,一直主張四書列為「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