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OhMyGod看天下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兩諾貝爾得主,勉學生挑戰權威
--無作者設定--

 

《台灣立報》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
 
 
▲北科大7日邀請2011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特曼(左)與李遠哲(右)對談。(圖文/黃士航)
 
 
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科學家丹•謝特曼(Dan Shechtman)受邀向台灣1千7百名師生演講。30年前,丹•謝特曼發現了主流科學認為不存在的「準晶」,遭科學界抨擊。丹•謝特曼談到,多年來自己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對自己的信心,反覆驗證,並受到聖經經文中「雖行經死蔭幽谷,卻不懼怕」鼓舞,走過一段「被質疑的時代」,他勉勵學生:「若你是愛好科學的人,請堅持自己的研究結果!」
 
丹•謝特曼與同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李遠哲出席台北科技大學舉辦的「與大師對談」,向大學生、高中生和老師分享自己的學習足跡,他們期許年輕人有好奇心,培養創造力,勇於挑戰權威,不害怕失敗。
 
孤獨走過研究之路
 
1982年,謝特曼在黑暗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室裡,發現了十重對稱的繞射圖譜,不過,在傳統晶體的結構認知中,不應該有十重對稱軸的存在,因此研究發表之初,不斷受科學界質疑。甚至有科學家還拿出晶體學的教科書要他回去念,即便他一再澄清:「這些書我讀過了,準晶是我的新發現!」仍舊不被科學界相信,他的研究團隊還覺得和他一起研究是種屈辱,讓他感到相當孤獨。
 
1982到1987準晶被他發現的6年期間,謝特曼稱為「被質疑的年代」,當時最具權威的諾貝爾化學得主、晶體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曾在公開批評:「這世界上沒有準晶,只有準科學家!」暗指謝特曼的無稽之談,稱不上科學家。
 
謝特曼推測,在1982年之前,準晶體未被發現的主要原因,可能和當時穿透電子顯微鏡尚未普及,科學家在此領域的專業能力有限有關。謝特曼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斷實驗驗證,靠著信心與勇氣克服困難。
 
謝特曼在簡報中引述當時勉勵自己的聖經經文「雖行經死蔭幽谷,卻不懼怕」勉勵台下1千7百名師生。謝特曼持續不斷的實驗,證實自己的研究觀點,在鮑林逝世後,謝特曼的發現才正式受到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的關注,陸續以數據證實他的觀點,獲得熱烈迴響。
 
謝特曼的研究更改變了人們對晶體材料的思維,未來將能應用於醫療、廚具等用途,還可能創造更多產業的應用價值。
 
謝特曼侃侃而談,在學習的路上,他一直秉持懷疑的態度及開放的頭腦,靠著堅持,相信自己的發現及研究是對的,贏得別人的相信。他常勉勵學生:「想要脫穎而出,首先必須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自信來自於專業,要相信自己。」謝特曼研究的原創性及勇敢質疑現有認知的精神,也受到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高度評價。
 
科學家應勇於接受質疑
 
李遠哲有感而發地談起過去在科學研究生涯中,也遇到許多挫折及困難,甚至在大學期間,他曾因實驗沒做出來,被老師調侃「太笨」而感到挫折。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在實驗設備不完善的年代,他夜以繼日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終於完成實驗。好奇心十足的他,高中時勇於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卻導致師生關係變得緊張,還被同儕誤解為不懂得尊師重道。
 
他強調:「若老師不能接受學生質疑『老師你做錯了』科學就不會進步!」他認為,科學家應該勇於接受挑戰,才能青出於藍。
 
別害怕與眾不同
 
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格特質,與一般人的差異為何?謝特曼認為:「要能多角度去探索一件事情,並要將心力一次投注在一件事情上,才有成功的機會!」李遠哲勉勵同學:「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要勇敢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他提醒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成功的機會,不要讓孩子為了拚考試而抹滅了成長的機會,要培養孩子的信心,讓他們慢慢從經驗中累積信心,走出不一樣的路。

發佈日期:2012-05-08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引用: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7869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已有 2 個人說讚
我要回應(3篇) 投票

讀者回應
發表篇數:21
2012/5/18 下午 02:07:56 文章編號:DS2012051800002

 

盧駿逸 堅持就會成功,要的是成功。而堅持本身的價值好像比較不常被論述。

 

廖瞇 嗯,所以這類報導或文章的問題在「成功」。所以或許是這樣:「堅持不一定會成功喔!」就像好人不一定有好命一樣。然後再問:如果堅持不一定會成功,那你要堅持嗎

 

盧駿逸 羅士哲之前一直在說蔡依林是媒體塑造的「努力教」教主。我覺得很類似。

 

廖瞇 不過,話講到這裡再說回來:這篇例子裡的「成功」,是如果不堅持就不會成功的。所以就這個例子:堅持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堅持就一定不會成功。

成為第一個說讚的人 檢舉
發表篇數:21
2012/5/18 下午 02:01:41 文章編號:DS2012051800001

 

omg把這篇報導po到fb去,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吳浩宇:在讀過許多神經科學家及學者的傳記後,梁教授得出了一個結論:「毅力跟堅持其實遠重於你的聰明才智。」會發現所有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其實很重要的不完全是聰明才智也不完全是他的知識,而是他的堅毅不拔的精神。能夠在很多的挫折,很多別人都不認為是這樣的時候,對某種理想或某種見解有所堅持,才有希望得到最後的成功。http://case.ntu.edu.tw/blog/?p=10955

 

Billing Chan 看到這類的文章,我都會禁不住這樣假想:如果真的沒有準晶的存在。
或者類似的例子,一個被大眾質疑,被權威質疑,還能不放
棄繼續堅持,擁有無比「信心」的人。就這樣,沒有然後,沒有被他人證實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失敗的事業,被人笑的言論,被人瞧不起的社會人際地位
如果我們不知道該怎麼看待上述這種人,那麼上面關於「謝
特曼」的文章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接收裡面說的姿態。

 

廖瞇 我想的是這樣:以謝特曼為例。1.如果他沒有繼續的堅持,就完全不可能有後來的證實或被證實。2.假設他的繼續堅持,並沒有後來的被證實,如果在這種情況他依舊自我肯定。3.如果他是2所說的這種人,他也就不會去在意別人怎麼看(當然也不可能真的完全不在意),不會去影響他對於自己所堅持的。
假設這樣的人,被認為失敗,被人瞧不起,那我覺得「被人瞧不起的那個人」其實沒差,雖然他很辛苦,但是他有所憑藉。
當然我不曉得其他人會怎麼看「假設準晶沒有被證實的謝特曼」。可能有一種人跟謝特曼一樣是「有所憑藉」,所以不認同謝特曼,但或許有更多的人是因為權威不認同謝特曼所以也跟著不認同謝特曼。

 

廖瞇 文章裡的「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要勇敢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我還是認同這句話,但我得承認那是很困難的事。特別在「只有我自己是這樣想的,可是其他人都不認同,包括我的家人和老師。」
所以我覺得,這篇看似是對學生說的,其實更是對老師或家長說:「你怎麼去看待跟其他人不同想法的孩子?」
對學生說的則是:「當我跟別人不一樣時,我怎麼辦?」
當然,謝特曼的信心來自於他「有所憑藉」。

 

廖瞇 然後,回過來說謝特曼。我覺得科學的世界是越辯越明,然後也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某個觀點還沒有被證實以前,老實說我們不曉得誰對錯,現在對的說不定將來是錯的,現在被認為不對的說不定將來是對的。

 

成為第一個說讚的人 檢舉
發表篇數:48
2012/5/8 下午 03:02:11 文章編號:DS2012050800001

被大眾質疑,被權威質疑,還能不放棄繼續堅持,需要無比的「信心」。這「信心」,是從哪來的呢?

成為第一個說讚的人 檢舉
此專欄所有文章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