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26歲的懷約翰告別英國的家人和未婚妻,飄洋過海,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到台灣這座小島,為的不是旅遊,也不是探險,而是回應山地原住民的需求──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研讀上帝的話語。是什麼原因讓懷約翰願意捨下一切,回應上帝的呼召來到台灣?
1925年,懷約翰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兩年前他的父親懷洛伊帶著妻子康次坦絲˙萊利和1歲大的兒子懷麥克到此地,擔任一間長老教會的牧師。兩歲時,懷約翰回到英國,後來隨著父親的工作變動,全家就像遊牧民族般,又陸續搬遷了四個不同的城市。
中學時,懷約翰在溫徹斯特中學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德文、神學和其他普通學科,後來順利取得劍橋大學三一學堂(Trinity Hall)入學許可。然而,懷約翰中學學業還沒完成時,就到了服役的年齡。由於他中學時專修語言,軍方詢問他是否有興趣修習當時較不普遍的語言,好在軍隊需要時做翻譯。為了能留在學校完成學業,懷約翰拒絕這項提議,反而報名了為「未來軍官」設計的皇家砲兵訓練課程,於隔年4月開始,很幸運地,懷約翰的申請被批准了。
中學畢業後,懷約翰開始接受一連串的砲兵軍官訓練課程,卻在軍官選拔考試時落榜。後來,他被差送到印度,編列在傘兵部隊的反戰機暨反坦克小組。在那裡,懷約翰得到了一名行政長官的助理工作,並因而得知軍中需要志願者學習日語,他心想,距離他退役的日子至少還有兩年,學習語言可比擦砲彈有趣多了。於是提出了兩次申請後,他被選中了。
受訓十個月後,懷約翰從日語班畢業,先被派到新加坡,後到香港,協助戰犯法庭的翻譯事宜。1947年10月,懷約翰獲准退伍,在大學開學前三天回到了劍橋。在劍橋大學,懷約翰主修古典學和神學,到了第二年時,懷約翰開始思考畢業後該做什麼,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英國長老教會的海外宣教秘書提姆˙希利(Tim Healey)。提姆曾經在台灣待過,他向懷約翰表示,他們已經禱告了30年,希望能有人可以到台灣,協助山區弱勢民族的宣教事工。當時,這些民族的族語多半尚不存在書寫文字,族裡的基督徒也沒有屬於自己語言的聖經。而懷約翰的日語才能,恰好能在剛結束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派上用場。於是,提姆向懷約翰提出參與台灣原住民宣教的建議,這個提議在懷約翰和他的家人討論過後,很快被接受了。
懷約翰回憶起這件事,他這麼說:「這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像是早就預備好似的,我在馬來西亞出生,接著在印度服役,然後去了香港。去台灣工作就像是件自然該發生的事。」
就這樣,1951年9月,懷約翰啟程前往台灣,貢獻約20年歲月,只為讓神的話語能在排灣族群中永遠流傳。90歲的他談起這段往事非常輕描淡寫,他沒有經歷什麼神奇的異象或是從天而降的聲音,但是當提姆˙希利來到他面前時,神開了前往台灣宣教的道路,他沒有拒絕也沒有遲疑,欣然相信他一生的經歷都是神早為了這一天而預備。他這麼說:「當有這樣的機會出現時,家裡沒有一個人覺得奇怪,或許,這是我的家人習以為常的怪事。」
懷約翰牧師(John Whitehorn,1925年10月7日~)
1925年10月7日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父親為英國長老教會牧師,自小隨父親事奉四處遷移。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赴亞洲戰場,曾駐紮在印度、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因緣際會學習日語,後曾協助戰犯法庭的翻譯。
戰後於1951至1970年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灣宣教,期間致力於排灣族聖詩和聖經翻譯,並曾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宣道處理事、助理幹事與玉山神學院代理院長,對台灣原住民文字宣教事工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