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來到教會
小時候,爸爸長年在中部工作,媽媽因腳不方便,帶我住在台北外公家,外公疼媽媽,也很疼我。他當時擔任銀行協理,這在五十年前是頗有份量的一個職位,因此,年節來送禮的客人很多,我六歲時,他的朋友送來了一輛三輪車。

從此,我就常和附近的玩伴輪流騎,巷子裡不時可以聽到我們嬉鬧的聲音。幾個月後的暑假,有一天,同伴離去,我也準備回家吃飯時,一個幾個月來一直在旁觀望的小女孩,突然鼓起勇氣上前來對我說:「可不可以借我騎一下?」我沒有拒絕。但當時路旁的水溝是無蓋的,小女孩不曾騎過車,跌跌撞撞,一閃神,就連人帶車掉進水溝裡,把車撞得稀爛。

看到自己心愛的三輪車竟然摔得稀爛,我心疼極了,眼淚幾乎要掉出來。受傷的小女孩眼看闖了禍,又無法賠我車子,一心急,就說附近的雙連教會有好幾輛三輪車,我禮拜天早上可以去騎。原來她是教會主日學的學生,知道教會附設的幼稚園裡有人在玩耍、騎車,因此她以為我也可以去騎。其實,我也常經過雙連教會,聽到裡面傳出美妙的歌聲,但「教會」對我來說,卻是十分陌生的。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和小女孩約好來到雙連教會,她去參加主日學、唱歌、背金句,而第一次踏進教會既熟悉又陌生大門的我,卻只敢偷偷在教室外面觀望,鼓不起勇氣踏進教室。然而,活潑的歌聲、生動的故事,還有漂亮的卡片,實在是讓門外的我既羨慕又心動。於是,隔週我又來到教會,當我仍在教室門外張望、徘徊時,有老師發現了我,熱情地邀請我參加主日學,我歡喜地接受了,從那時開始,「教會」成為我另一個家,這是當時心疼三輪車被摔壞的我所想像不到的。

上教會的小孩不會變壞
我幾乎每個禮拜都到教會去,教會陳溪圳牧師也數次來我家,認識、關心外公和爸媽。後來,我升上少年團契,十六歲時,被選為會長。陳牧師對我說:「你是團契會長,卻沒有接受洗禮,這樣好嗎?」我雖打心底接受這個信仰,但當時有句俗話說:「信基督教是『吃教的』(因有許多美援)。」且我是長子,如何能接受洗禮呢?

對於「洗禮」一事,父親一度反對。後來他逐漸體認到,我家附近一帶之所以被稱為「牛埔」,就是因為附近小孩不論家庭背景好壞,後來都變成流氓。而我因為參與教會,接受正面的價值教導,在聚會之餘,也能專注於課業上,加上他看到教會的人對我的關心,更肯定「上教會的小孩不會變壞」,便改變心意,同意我接受洗禮。

從六歲開始,基督教信仰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既平實又自然。雖然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挑戰,但總能靠主平安度過。例如親人曾對我不拿香祭拜感到奇怪,對此,我通過禱告,內心平安地以敬禮、鮮花代替香燭、祭物,久而久之,親人就都能接受了。

然而,父親年老病重時,對我的信仰卻是一大考驗。當我們發現父親罹患攝護腺癌時,決定盡力醫治他,但不讓父親知道自己的病情。一日,要做X光檢查,照顧他的人剛好不在,他在與主治醫師交談中,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在震驚和打擊下,雖然我每天仍照常去看他,他卻沈默不語。三、四天後,他才開口說:「我一生做了許多好事,也捐了不少善款,為何還會得此絕症?這麼歹命!」我從來不敢頂撞父親,那天卻突然有極大的勇氣對他說:「其實您是很好命的,因為世上許多人和您一樣得癌症,但是您卻住最好的病房,弟弟和我輪流照顧您,妹妹也專程回國來看您,又有那麼多醫師醫治您。如果生病的是我,孩子能請假兩週回來看我,我就非常感恩了。」

父親因病在馬偕醫院進出兩、三年,期間,我有一些服務於馬偕的醫師朋友,會就近探訪住院的父親,教會弟兄姊妹也來關心他。就這樣,父親在病中感受到基督徒的關懷與愛心,便對基督教有了不同的觀感。過世前三個禮拜,他對我說:「我死後要火化,至於用哪種儀式埋葬,我都可以接受。」因此,後來弟弟在家以民間捻香的儀式祭拜,我則在教會為父親舉行告別禮拜。

服事上帝 飽嚐主恩
在教會裡,我積極投入時間和金錢,有時親人會不解地問:「你這樣做,難道不會影響你個人的事業嗎?」我卻相信,上帝不會讓我們白白服事他,也不會給予我們無法承受的重擔。一路走來,我深切地感受到:服事上帝、參與教會事工乃是件蒙恩祝福的事。

例如我剛出社會時,參加台北扶輪社,當時社裡約有八○位成員,都是來自各界的菁英。那時我只是個年輕資淺的牙醫師,但聚會時,他們看我很會帶歌,講話有條不紊,組織能力佳,台語更是流暢,便推選我擔任社長,這一切都得歸功於長期參與教會服事所得的訓練。去年我受選為馬偕醫院董事長,或許也是因為過去在教會事工上得到參與和學習的磨練,因此,當上帝選召我擔負重任時,我才能不至於驚慌,在禱告中學習醫院的運作與管理。

每個人來教會的動機和方式都不一樣,當年我為了一輛三輪車來到教會,動機說來也許不夠純正,但上帝的想法遠高過人的心計,這些年真實經歷祂豐盛恩典與慈愛的我,今日甚至願意將一生交託在祂手中,這是當年的我所想像不到的,然而,卻是更大的祝福!

金句: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正是眼睛沒有見過,耳朵沒有聽過,也從來沒有人想到的!(哥林多前書2章9節)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