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我就是這樣長大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格瓦拉與耶穌──老大與基督
作者/李怡道 

 

編按:今年春季上演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故事中一名 23歲的青年,經歷了八個月的旅行後,慢慢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原本是個人道主義者,後來卻提起槍桿、成為一名革命者,開始一段與窮困苦難的人同奮鬥的動盪人生。他三十九歲時被秘密處決,成為舉世矚目的傳奇人物。他,就是 埃內斯扥‧切‧格瓦拉 (Ernesto Che Guevara,1928-1967) 。來聽聽他的故事。

切.格瓦拉頭像,儼然已成為當代知識份子的象徵符號

一九二八年,切.格瓦拉出身於阿根庭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社交名媛,就像很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第二、三代一樣。不一樣的是當他發現了社會的問題時,他放棄了他的階級優位,投入改革人間的行列,甚至,領導改革的工作。

切.格瓦拉在優裕的環境下長成,大學時代就讀醫學院,除了氣喘久年不治之外,他的長成期算起來並無大難。這位公子哥在醫學院期間也學人家美國的嬉皮騎著機車去拉美漫游一番,唯所見並非都似他一般的好命,而是拉美的常態:貧窮。這個時期他是一個有錢的知識分子,同時,是一位人道主義者與甘地「不合作主義」的信仰者,這些可以從他的遊記中,曾在寒冷的夜晚將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給窮人,自己整夜發抖,略窺一二。

一九五四年,切.格瓦拉到瓜地馬拉探索馬雅文化(果然是有錢人吧!)。當時瓜國的總統阿本茲為了改革社會而欲將美國的壟斷公司「聯合水果公司」收歸國有,於是美國中情局和該公司及瓜國軍閥合作,發動軍事政變。結果就是美國帝國主義繼續與當地「新政府」合作愉快。這個事件使切.格瓦拉體會到敵人的子彈不可能僅憑和平的意念阻擋,於是由一位人道主義的和平知識分子,漸漸變成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革命家。

同年,他漫遊到墨西哥,並與原本擔任律師的卡斯楚相遇,相談甚歡。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他倆與八十多位知識分子偷渡到古巴──一個階級矛盾嚴重、美國剝削、赤貧而政府獨裁殘暴而無能的國度──,開始與獨裁者巴帝思塔作戰。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一群知識分子游擊隊成功地驅逐了獨裁無能的暴君,古巴革命成功,並給赤貧的人民一個社會改革的願景。

五九年到六四年間,他在古巴政府任職,但是由於路線與卡斯楚相異,於六四年失勢。這段期間,他想的是如何將游擊戰法輸出到其他同樣悲苦的社會,以帶來新的,更好的人間。於是他帶一小群知識分子到非洲剛果參加當地的革命,雖然由於水土不服與局勢掌握不足,敗陣而歸,但他依然相信靠著意志與信心足以使人們改革並創造一個新社會。

敗陣回到古巴,他遇見到古巴朝聖(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德勃艾( Regis Debray )〔法國哲學青年,實際參與第三世界改革,日後任法國社會黨密特朗政府要職,並持續他對第三世界的關注與支持。〕,相談甚歡,又結伴往玻利維亞──同樣貧困、受美國剝削且由親美軍事獨裁者掌權──打游擊。這次美國記取古巴的教訓,不敢再輕敵,與玻國軍政府強力配合,高科技及大量人力動員,使切.格瓦拉一邊為人民看病,一邊打遊擊的歲月,只不過撐了一年。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在無花果村,切.格瓦拉被美國中情局與玻國軍隊圍捕,第二天便行處決。將兩手砍下送交給卡斯楚,並公佈其張眼含恨而終的相片。就這樣切離開人世,但是他的精神──無私、良心、犧牲──促使並引領著六零年代的青年人們展開了全球的一波接一波的革命。

當代最偉大的英雄

電影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沙特眼中,切.格瓦拉是「當代最偉大的英雄」,拉丁美洲的人民稱他為「 Che 」,如果直譯,就是「老大、大哥」的意思,甚至有人說他是當代的「被釘十字架神人偶像」( Icon of Crucified Demigod )。時至今日,他的頭像已成了帶有商品意味的一個消費品,未必與其理想性發生關聯。話雖如此,也正如他的女兒說的:這雖然討厭,但同時也表示有某種他們(消費者)相信的東西在那裡,這也是件好事。我想,願意消費老大的人,心中也許都埋著些什麼理想吧。

如果基督教信仰使信徒不敢放下自己的所有,反而傾向保持現狀;如果基督教信仰使信徒對於帶有罪性的社會制度與其他人的苦痛麻痺,反而只會高喊感謝主讓我沒有苦痛。如果這個基督只是有錢人的救主,而是窮人的鴉片,那麼,我寧願跺下腳上的塵土,拿起槍桿。

拉美的神父們看見人民的苦痛後,開展了解放神學的論述與行動,與德勃艾同樣是哲學青年,在台灣研究拉美解放神學的前輩曾說:台灣不夠貧窮所以沒有解放神學的天空。你說呢?也許多注意報端失業、關廠、職業災害等新聞,會讓你對於台灣階級間的矛盾,有不同的理解。

而你,大概與格瓦拉一樣是一位出生中產的知識分子吧,你對於他人的苦痛又有什麼感受?會有什麼行動?


發佈日期:2005-06-28

點閱次數:647
資料來源:新使者雜誌 51 期
引用:
圖片來源:P1 → http://www.feimu.com/product.asp?id=1069 P2 → http://www.yesky.com/imagesnew/etime/041020/8.jpg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此專欄所有文章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