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感覺台灣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台灣的呂底亞
文/烏秋 
木柵教會的西拉雅文物館
 
呂底亞:腓立比教會的第一位信徒
 
使徒行傳16章提到一位婦女呂底亞,她很用心聽保羅的講道,主開她的心,之後全家受洗,並且熱誠接待保羅和西拉。
 
呂底亞和保羅在腓立比相遇。這是一個位於東馬其頓的城市,附近有金礦,有大路通過,羅馬軍團駐在此處。呂底亞是一位賣紫色布的婦女,來自推雅推喇,那是座手工業城,以紡織、染布聞名,特別是製作紫色布。這種布以貝類製作的染料染就,價格昂貴,只有王公貴族、大商人買得起。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呂底亞就是在大都會開精品店的老闆娘,貨源來自家鄉。她也是一位敬虔的猶太教信徒,「素來敬拜上帝」。保羅和西拉到腓立比之後,在河邊尋找猶太人聚會的地方,向一群婦女傳道,這群婦女很可能大多是來此做生意的人。
 
呂底亞聽到有關耶穌的福音,她敞開了心,或說,上帝讓她的心開啟,福音像種子落在好土裡。她帶領全家信主,並且邀請兩位使徒到家中住。有人說,這就是腓立比教會的開始。16章的後半,又是一個精采的神蹟,保羅和西拉被捕入獄、奇蹟出獄,出監後又到呂底亞家,「勸慰弟兄們」(應該包括姊妹),之後離開。可見這段期間,呂底亞家已經成為基督徒聚會的地方
 
呂底亞是一位有經濟實力的女商人,透過保羅的傳道,主敞開她的心,她願意傾聽、接受真理。接受真理後,她的回應是:愛護使徒,讓自己的家成為聚會的地方。呂底亞可說是平信徒典範、基督徒婦女典範,教會的基礎。
 
1871年,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鏡頭下的木柵女性
 
木柵的兩位女性: 台灣的呂底亞之一
 
像呂底亞這樣的故事,在很多教會的發展史上,不斷出現。台灣也不例外。19世紀在台灣,像呂底亞一樣透過宣教師和耶穌相遇的婦女,是福音傳開相當重要的力量。在此分享南台灣、北台灣教會開拓之初,幾位婦女的關鍵角色。
 
英國派來台灣的首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最初的傳教工作並不順利,到台南開設醫館,沒多久就因為居民的反對而不得不遷移到旗後(今天的高雄旗津)。 1868年馬雅各結了婚,在「樟腦協議」的保護下回到台南府城開設醫院、進行傳教工作。他的新家庭和醫館都需要幫手。透過商人必麒麟( 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的介紹, 1869年木柵(今日的高雄內門)有兩位女性Niu-i和Ngauh-a,到醫館幫忙,很快接受基督教。透過她們的親族網絡,許多木柵的西拉雅族人經常到醫館來,獲得醫治後就把福音帶回自己的村子。很快,木柵每個禮拜就有百多人聚集,一起敬拜上帝。1870年,已經有四間西拉雅平埔族的教會建立,就是:木柵、柑仔林(今日的永興教會)、拔馬(今日的左鎮)、崗仔林(今日的岡林)
 
根據當時的宣教雜誌報導,1870年4月11日木柵的禮拜堂落成,參加禮拜的聽眾有120名左右。4月12日起,馬醫生夫婦往訪木柵兩星期,期間主持禮拜、談論道理、看病、教白話字、教唱詩等。社民反應熱烈,醫生娘教白話字,一日上課6小時他們都不嫌多。
 
最近台南神學院舉辦「巴克禮行腳」,回顧巴克禮牧師在府城東邊山丘教會巡迴牧養的歷程,參加者有人問:「為何當時宣教師會到這麼偏遠的山間傳教?」我的回答是:「這不是宣教師建立的教會,是平埔族的女性生出來的教會。」上帝在宣教師意料不到的地方,賞賜一群熱心的教徒,敞開心胸,接納耶穌
 
木柵的Niu-i和Ngauh-a兩位女性,如同呂底亞,聽了道之後,主開她們的心,立刻成為福音的行動者,在自己的家鄉創造出奇蹟。宣教師以為是硬土的台灣,從偏遠山區居民、從女僕開始,鬆了第一塊土,開始第一波大成長,也為往後的教會發展立下重要基礎。台灣第一批本地傳道人,很多都是平埔族。例如左鎮出身的卓道生,岩前出身的潘明珠(他是男性)。第一位漢人信徒、後來成為傳道人的高長,也娶了岩前的朱鶯。平埔教會成為當時台灣宣教的重要後盾。
 
 
陳塔嫂(朱定):台灣的呂底亞之二
 
南部的教會開始大成長得關鍵,是兩位平埔婦女的入信。北部教會,則是因為一位寡婦的入信。
 
1872年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正式漢字名字是偕叡理)來到淡水,開始傳教。他向牧童學台灣話,又得到一位受過教育的讀書人嚴清華為助手。來聽道的人不少,但入信的人不多。直到一位熱心的婦女出現。
 
根據偕牧師的記載,1872年某天在淡水的家中談道時,五股坑的一窮寡婦(指人稱陳塔嫂的朱定)來聽道,禮拜後她走到前面說,她經歷經許多苦難,神佛不能給她安慰,聽了今日道理後,覺得所講的上帝會給她平安。下一主日這位寡婦帶幾位婦人同來。她的同伴一禮拜一禮拜地增加,最後竟滿乘一小船而來。她們很熱心聽道、接受了信仰,就勸偕牧師到她們的本鄉去看看。終於在1872年8月28日,偕牧師與嚴清華溯淡水河先到關渡,後向右再溯一條小溪而抵五股坑。有很多村民出來迎接(不少人已經多次到淡水去參加禮拜)。偕牧師被引見給村長陳炮。偕牧師送陳炮幾張印好的十誡,陳炮隨即將十誡貼在牆壁上,表示願意遵循。偕牧師借用一個空穀倉,開始佈道。數月後,陳炮捐出自宅前的一片土地興建教堂,這是北台灣第一座教堂(淡水的聚會是借用馬偕牧師的住處,此時尚未建堂)。 嚴清華受派為五股坑教會的傳道師,而陳塔嫂成為他的左右手。
 
1876年9月17日陳塔嫂正式受洗,時62歲。她是個堅定不移的信仰者和熱心的事奉者,據說賢慧而有口才,常替人調解,有「女總理」之雅稱。84歲時去世。 陳塔嫂甚至把她十分疼愛的孫女張聰明許配給馬偕。透過張聰明,馬偕和台灣人的關係更加親密,向婦女傳教的工作也更有進展。
 
陳塔嫂朱定雖然是個「窮寡婦」,卻對社區擁有極大影響力,就像呂底亞,一接受福音之後,就熱心去傳,影響身邊的人,是建立教會的重要動力和支柱。
 
結語
呂底亞的故事,講的是一位敞開心接納耶穌的婦女,成為使徒的幫助者,成為教會的開拓者。她帶領整個家受洗,更開放自己的家、運用自己的社會資源,促進教會的建立、福音的廣傳。
 
教會在台灣的發展,也是由幾位婦女的熱心,開創出宣教師料想不到的集體歸信。雖然不像呂底亞那樣有錢有勢,但是馬雅各醫師的兩位幫傭也運用自己的社會網絡,在平埔族人當中把福音迅速傳開來。窮寡婦陳塔嫂,憑著信仰熱誠,可以帶領五股坑全村改信。
 
從古到今,婦女都是教會支柱。不管有多少資源,都可以為主做工。只要敞開心,認真追求信仰,就會像種子落在好土裡,結出許多新的福音種子。
 
(本文依據今年在台南博愛教會的婦女主日講道篇修改而成,發表於《曠野》183期)

發佈日期:2013-06-01

點閱次數:518
資料來源:茄苳樹窠
引用:http://blog.roodo.com/judie35/archives/25260216.html
圖片來源:茄苳樹窠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此專欄所有文章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