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解除戒嚴,政治開放
編寫/曾韋禎 

美麗島事件後,黨外勢力更加凝聚。 1983 年,黨外選舉後援團成立, 9 月 18 日,成立黨外中央後援會,進行選舉的提名作業。 1984 年 5 月 11 日,黨外人士組成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並在臺灣各地成立分會。 1986 年 9 月 28 日,黨外中央後援會在圓山飯店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以江鵬堅為首任黨主席,挑戰國民黨威權體制。蔣經國採不承認也不取締的方式面對。當年年底的選舉,民進黨挾創黨聲勢,選上十二席立委、十席國大代表。

 

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台灣第 10 任正副總統,為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受到民進黨成立的激勵,臺灣各種群眾運動紛紛竄起。 1987 年 7 月 14 日,蔣經國終於宣布解嚴,結束了臺灣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同年 11 月 2 日,開放臺灣人前往中國探親。 1988 年 1 月 1 日,解除報禁,報紙張數大幅增加,新報社也大為激增。 1 月 13 日蔣經國去世,由李登輝繼任為總統。

各界要求改革的聲浪不斷,對刑法一百條的「預備叛亂罪」、〈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下的萬年國會提出改革,並有農民運動、臺獨訴求、二二八事件平反等社會議題。 1990 年 2 月,國民黨爆發二月政爭,非主流派出林洋港、蔣緯國,與李登輝對立,抵制李登輝參選第八任總統。 3 月,野百合學運開始串聯,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萬年國會。 1991 年 5 月 1 日,政府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該年年底,萬年國會全面退職,使臺灣的國會得以真正代表臺灣。刑法一百條的「預備叛亂罪」、「言論內亂罪」也在 1992 年 5 月 15 日廢除,保障了言論自由。在這段期間,海外黑名單也陸續返臺,並且投身臺灣的公共領域,宣揚臺灣主體性的觀念。

1995 年,李登輝以總統的身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道歉,這是政府正面面對二二八事件的良好示範。 1996 年 3 月 23 日,舉行總統直選,更落實直接民主。 2000 年,完成臺灣史上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成為第一位非國民黨籍的總統,並且和平轉移了政權,更是臺灣民主的一大進程。

臺灣目前最大的危機是,許多人無法用臺灣主體去思考臺灣的未來,以大中國主義混淆了國家認同,誤把敵國當祖國,這將是臺灣未來所要去面對的大問題。

延伸閱讀
1.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1989 年。
2.高格孚,《風和日暖 - 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 2004 年。
3.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2003 年。  

發佈日期:2005-11-21

點閱次數:964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6a8.html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