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Oh!My推薦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你所不知道的霸凌——「霸凌的構造」
文/鄭端容 
「不學˙無術」——對這一陣子有關學校霸凌事件的沸沸揚揚,想來想去也只有這四個字可以形容,內心則有一份痛切的感慨。我們台灣社會,不論是專家、學者、行政或學校,對於一直都存在於學校的霸凌問題——太輕忽了,所以對霸凌的病根、病理、病徵,便非常的「不學」,對霸凌的覺察、輔導、防患以及發生後的怎麼對應,便也完全的「無術」。看這一次的對應,總聚焦在「學校管理」的層面,便可窺見一斑了。我們不時的把「教育」一詞像巫師的咒語般念著,卻真以為只要高聲宣示「撲滅霸凌」,注意將「疫情」通報上去,待事發,一句「我們知道,我們在處理」便可以心安理得,待媒體的報導熱一退,這個問題便過關了,真可以這樣嗎?
 
我和好友張美雲老師在我們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上鍵入「霸凌」兩個字,結果顯示出有38筆資料。看那標題,全部都是研究論文,則一般人,即使是教師,閱讀的動機和機會想必不會多,那麼要將有關霸凌的概念和相關知識「科普化」,使成為社會的共同議題,可就不容易了。
 
接著我們再進入日本東京中央圖書館的網站,得知有661筆資料。這661筆中,除了少數幾篇是某些機構的調查報告之外,其餘全都是一些專家學者,也包括學校教師的著作,都是出版社出版且在書店販售的書,包羅萬象,讓我們有了粗淺的共識。即:霸凌真的是牽涉家庭、學校、社會、心理、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即凡是與人類社會有關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其病根所在,而其症狀則又是變幻莫測。我們悲觀,但也警覺到,只要有「人」的互動,霸凌便可能潛在其中。學校是一個社會,而且是一個閉塞的社會,所以學校的霸凌不可能撲滅,我們只能「認真」而且「適切」的去對應,去減少霸凌的發生,去減少霸凌的惡質化,去減少霸凌的傷害。而要能認真、要能適切、人們,尤其是負有責任的人,對霸凌便要「有學」、「有術」。
 
問題是,「人」實在是非常、非常複雜的生物。記得有一個學者曾說:人類的知識與科技的發達,將可以讓人類解決必須解決的所有問題,只是,人類最後會剩下一個、就只那麼一個永遠無解的謎題——那就是「人」這個生物。所以,霸凌既是這個生物的行為,其研究當然也就多元、多面向,各有論述,所以我們無法,也不可以固著於一尊。就以「霸凌的構造」這一議題來說,在日本,就有許多不同作者、不同觀點、不同角度的諸多著作。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以及自己面臨的現實加以解讀、分析,沈澱為自己的智慧。
 
我手邊正好有一本森口朗著,株式會社新潮社2007年6月出版的《霸凌的構造》。新潮社是日本的大出版社,森口朗1960年生,中央大學法學部畢業。他任職東京都職員,是個公務員,是個辦行政業務的人,卻因為接觸學校教育,而成為一個教育評論家。相關著作很多。這本《霸凌的構造》,易讀、寫實,而且有卓見,很成一家之言。
 
封面書衣,有一小段內容簡介:「為什麼會發生霸凌,霸凌的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界線?極盡其狡猾的能事,隱匿在大人眼界不及的霸凌,絕不是空泛的理想論所能理解和解決。本書以認清『霸凌不可能根絕』的現實為論述的基礎,解析了霸凌的機制(mechanism),藉著本書可以找到有效對策的方向。」
 
 
全書共分為六章。關於各章的內容,作者在自序中這樣表述:
 
第一章:低水準的霸凌論必須將之駁斥排除
文中首先解讀並探討「教育再生會議」上所提出的「對霸凌問題的緊急提言」,質疑在這提言中,到底誰給了誰什麼樣的義務,然後論斷、批判這個提言內容的粗糙與不道德。
 
第二章:藉由「校內階級(School caste)」去掌握霸凌的本質
文中先圖示藤田英典氏(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所提的「霸凌的四種類型」, 然後以「校內階級School-Caste」的概念,對藤田氏的論述加以修正,描繪出教室霸凌的真相。      
 
第三章:霸凌發生的機制(mechanism
文中對明治大學准(副)教授內藤朝雄氏所提的精緻但難懂的「霸凌發生的機制模型(mechnism-model)」做簡單易懂的解說,並援用「利點、缺點(merit、demerit)分析」及「遊戲(game)理論」以及「霸凌集團的四層構造」等理論,詳述孩子們在霸凌現場的行為。
 
第四章:霸凌就這樣被隱匿了
揭示學校在隱匿霸凌時的行為模式(Pattern)。
 
第五章:糾正比霸凌更嚴重的「霸凌妄言」
列舉10種有關霸凌的謬論(作者稱之為妄言),一一加以反駁議論,認為妄言有百害而無一利。
 
第六章:規範的內化與「霸凌免疫」
提出對應霸凌的方法。
 
就只看這些標題已足以觸發我們警覺到對霸凌應該要有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唯有如此,我們對自己台灣所發生的霸凌問題才可以有更高水準、更理性、更有效的思考。
 
譬如霸凌可以粗淺的分為兩類,一是已觸及法律的暴力型霸凌,二是人際關係型霸凌,在對應上兩者理該截然不同。怎樣才能「適切」,實在有賴我們對霸凌更深入的研究與了解,這種研究應該植基於本土的「臨床」經驗,結合科際的學術研究。必須如此,才有預防與輔導可言,才無負於「教育的主體是孩子」這口號。
 
作者簡介:莒光國小退休校長

發佈日期:2012-03-07

點閱次數:927
資料來源:《兒童哲學》月刊第2期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此專欄所有文章
  • 聖誕OMG
    今年聖誕節OMG特地邀請了目前還在線上的作家與...

    2017-12-20

  • 阿莉芙
    也許,我不是阿莉芙、不是跨性別者,但我身旁有好...

    2017-09-05

  • 守護地球 大齋節減碳迎復活
    為迎接復活節的到來,南印度教會將於大齋節期發起...

    2017-03-05

  • 好吃的德國聖誕節
    德國聖誕市集大概是漫長冬日裡,令人們期待的盛事...

    2016-12-25

  • 星式聖誕節
    在這的聖誕節,除了氣溫依舊30度,其他的佈景裝...

    2016-12-19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