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時光旅人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8.當我們從海洋貿易溯回河流
作者/林阿爾 

以後見之明來看,台灣的平原上,如果有人感覺到,平埔族如同他們曾經追逐的鹿群一樣似乎看不見蹤影,那麼其實作為盆地裡的小佃戶之中一員,我們身邊一些同伴,其實都經過幾代的融合,帶有些平埔族的血統,看到十八世紀郭錫王留先生捐助人力金錢開鑿王留公圳,繼續的屯墾時期就可以發現,在於1765年設立「理番同知」這個官之後,在鼓勵原住民漢化的政策下,一年內包含臺北在內的台灣漢化熟蕃所屬平埔族達到93社,歸化稱臣的生番也有二百多社。屯墾的族群融合非常快速地透過爭執聯姻的方式產生,不過在山地的邊緣,許多河水的中上游,依然有著屯墾與爭執的故事發生。

先讓我們回到在上游的狀況。

進入大溪似乎是個必然的選擇,這裡背對著山,另一面又直下著可以入海,河水溪水都很豐富,但開墾大溪的時間其實卻很長。

在大溪的水開發引流,成為種植作物的命脈之前,溯溪而上,準備開墾的漢人與此地的泰雅爾族人之間的衝突,就已經開始出現,官方為漢人標定往山上開墾的地界,為的是避免衝突,但是這樣的地界在漢人開墾的需求不斷提高,即使泰雅爾族人的反對與反抗不斷,依然漸漸地往山上移動了,雖然也有漢化融合的一些例子,但許多依循原本文化,沒有完全漢化的泰雅爾族人的活動區域逐漸縮小。而這些溯河而上,山地開墾的漢人聚落,也有些標誌性的變化,就是河流的上下游成為一個經濟鎖鏈。

當我有機會到大溪看一看,現在所謂的碼頭古道,正式這裡經濟的主要脈搏,我能看到米、茶、樟腦等等農產品,這些農產品製作與生產,都不是為了自己使用,而是為了貿易用途,由這條石板作成的古道往下運送,在碼頭上船之後,運到大稻埕,在轉到淡水,銷往中國大陸或是世界。而這些貿易用途的米或茶或樟腦,是由世界或中國大陸,將需要的、想買的,透過採買數量與需求,經由淡水在轉大稻埕這樣的經濟鎖鏈,傳回了河的上游,也部份決定了河的上游山裡山邊的經濟生活的方向。

像是這樣,一條河會從山上經過平原直到海口,使得河流經過的山地或者平地,把經濟生活的部分方向,轉而朝向所能提供的作物與產品,並且隨著河的流水流向大海,也把這些農產品裝上船隻,送往海外去。

這裡面有一個條件,與一個清國政府的政治事件有關,1858 年清國政府與英國、法國簽定《天津條約》,裡面對台灣最大的影響就是開放安平、淡水兩港為通商口岸,而雞籠(基隆)和打狗(高雄),原本已有外商貿易,於是也以外口的名義加入開港的行列。

這個時候的台灣,再經過各地移民與原住民的不斷衝突與融合之後,是一個已經有充足生產力的地方,回想當年的海盜時代,台灣作為我們的一個據點,真的只需要在地圖上標誌港口的地方,但在這些移民和平埔族融合,提供了開發需要的活力,這樣的生產區域,產生了地主階級的豪紳,他們能保護這些作物的生長園地不被侵入,集中並保護這些作物的儲存,並且統合起來與下游的出口溝通交易,這樣一來,也已經有了比較有系統的真正貿易生產線,而使得原本只面向大海的港口不只是一個轉運站而已。

順河而下,回到大稻埕這裡,除了這裡的港口條件,使得航海用的平底中國帆船(junk),可以直接進到這裡來,大稻埕在十九世紀的發展,也跟台灣開港與海洋貿易生產線的建立完成有很大的關係,當這些同安朋友在「頂下郊拼」被打敗後,整個族裔護著他們的守護神霞海城隍逃到大稻埕來的時候,我猜想他們跟我一樣,沒有預見到大稻埕會成為一個較艋舺還更為繁榮的地方。而且其實你們現在還會看到的,在大稻埕很多很漂亮的大小房子,也是新興階級買辦李春生蓋的,這樣的新興階層的出現,也是因為台灣開港,加上台灣的經濟農作生產已經成型,買辦的形成,也是由轉運站的形式,加上買進由河上游生產者提供的貨物,隨著河流出口到海外去。

哎呀,我今天冥想太久了,該會去碼頭邊準備工作了,反正關於買辦與大稻埕的影響與發展,一直到日本殖民時代都還會有很多精采的人事物。

參考資料

  • 《大嵙崁沿革誌》,廖希珍,1904
  • 《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林滿紅,1997
  • 《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葉振輝,1998
  • 《木柵茶史 》,溫振華,2001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發佈日期:2006-08-31

點閱次數:348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