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地延長主義
編寫/曾韋禎 

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主思想、民族自決成為世界潮流,臺灣島內也開始受到鼓舞,向日本展開社會改革的要求。日本國內也在一股「大正民主」的自由浪潮中,日本對臺統治方針也有所改變。 1918 年 6 月,明石元二郎總督宣布同化主義將成為施政方針,並且發佈〈臺灣教育令〉,以同化作為教育目標。

1919 年「台灣教育令」制定之學制概圖。

1919 年朝鮮爆發「三一運動」,讓日本驚覺須改革殖民地體制,以內地延長主義作為殖民地體制,並在當年 10 月明石元二郎總督病逝後,改派文人總督田健治郎接任,並且在 1920 年 7 月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實施地方自治。 1922 年 1 月廢除三一法,改行法三號,日本的法律原則上適用於臺灣。同年 2 月,修改〈臺灣教育令〉,讓臺灣與日本的學制相同,自此臺灣各地紛紛開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等學校。

日本在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貫徹殖民政策,但也建立了臺灣初等教育的基礎。總督府以教育作為同化、開化臺灣人的手段,在 1918 年〈臺灣教育令〉頒布以前,臺灣島內的教育制度面對漢人、原住民、在臺日人都不一樣。日語教學、初等教育師資、初級專業人才為日治時期前半的教育重點。在受完六年制公學校教育後,有三至四年的國語學校是培養初等教育師資,五年制醫學校培養醫生,還有職業講習所作為職業教育機關;原住民所受的是蕃人公學校,修業年限僅四年;在臺日人所受的教育制度則與日本相同,並有為其設立的高等教育機關。

 

1922 年新「台灣教育令」制定之學制概圖。  

1918 年〈臺灣教育令〉頒布, 1922 年修改〈臺灣教育令〉,表面臺灣的教育制度雖與日本的教育制度一致,但是臺灣人的升學機會還是不如在臺日本人。因此留學教育成為臺灣人受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途徑 ,留學地以日本為主。 1918 年以前多是接受中等教育, 1918 年以後,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攀升。修習科別以醫、法、商為主,整個日治時期,臺灣在日本拿到高等教育文憑的超過六萬人,這些精英成為社會上的領導階層,並且扮演臺灣的文化啟蒙的要角。

 

 

 

 

 

延伸閱讀: 
 1.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1999。
2.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
   北:正中書局, 1992 。
3.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下),《臺灣風物》37卷第 1、4期 (1987 年) 。
4.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1 。
5.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  

發佈日期:2005-07-19

點閱次數:1303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編者提供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