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MIT歷史研究所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社會型態的轉變
編寫/曾韋禎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可以說是臺灣社會變遷最劇烈的年代,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但這些變遷許多是來自於總督府政策面的主導,非臺灣社會自主性的變遷。

人口的變遷,臺灣在日治時期共舉行過七次人口普查,從 1896 年全臺有二百六十萬人,到 1943 年臺灣人口達六百五十八萬人,是當時全世界人口增長最快速地區。人口的增長主要因為社會安定、衛生條件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所致。

社會風俗的改良,以往臺灣社會有三大劣習,吸食鴉片、纏足、辮髮。在鴉片吸食方面,總督府在 1897 年頒布〈臺灣阿片令〉禁止吸食鴉片,但已經成癮者經醫生開立證明可領有特許狀,購買專賣鴉片,藉此採漸禁的方式,並增加財政收入。但總督府之後卻增加特許人數,引起臺灣民眾黨的反對並向國際聯盟抗議,國際聯盟的國際鴉片調查委員會因此於 1930 年 2 月來臺調查。總督府除了攏絡連橫撰文提倡鴉片有益論,也開始正視吸食鴉片的問題,臺灣的鴉片吸食量也因此年年漸減,到日治最後幾年可說近於根治的階段。放足與斷髮起初是透過學校教育的宣導,社會上也有士紳團體的提倡,在 1915 年總督府透過保甲組織,全面性進行放足斷髮運動。這使臺灣的婦女不用受纏足之苦,穿著服飾也以西式、日式為風尚。

在這五十年之間,臺灣社會結構也發生轉變,以往是廣大的平民與極少數的士紳為社會的兩大部分,階級流動並不活躍。日治時期,透過教育,尤其是醫學、師範兩大途徑,以及其他專業表現都可獲得社會尊重,階級的分野較為平等。但地方上的領導階級人多是以往士紳階級的後代所延續,形成日後派系政治的基礎。

在生活型態方面,總督府引進星期制,並將星期日訂為假日,加上國定假日,臺灣社會有了餘暇生活,開始有了旅遊、藝術欣賞等休閒活動。守時的觀念也在總督府大加推廣下,臺灣社會開始依照既定的時間表準時運作。

現代的衛生醫療觀念也在日治時期建立,臺灣以往是傳染病流行之區,總督府即建立現代醫療制度、公共衛生制度,廣設醫院、培養醫生,並且開辦自來水、設立城市下水道,實施防疫制度,配合警察、保甲制度去要求清潔環境、撲殺傳染病媒。這些作為,始以往在臺流行的鼠疫、瘧疾、霍亂、天花、傷寒……等各式傳染病在臺消失,降低了臺灣人的死亡率。

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較被動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使臺灣更接近現代化的生活型態,多數仍為今天臺灣社會的基礎。

 

 

延伸閱讀:
1.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92 。
2.呂紹理,《水螺響起 -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8 。
3.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1935 年魅力臺灣 SHOW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4.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5.葉龍彥,《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
6.簡偉斯、郭珍弟導演,《 Viva Tonal 跳舞時代》,臺北:臺灣聯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  

發佈日期:2005-08-17

點閱次數:777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