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註冊 忘記密碼
略過巡覽連結OhMyGod網站 首頁 > 專欄文章 > OhMyGod說說話
載入中....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自由經濟剝奪牲畜福祉代價高昂造成各種危害
--無作者設定--


(相片提供╱Farm Sanctuary)

【文/李淵百/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

動物是最吸引人的媒體題材,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新聞,例如阿河跟圓仔。但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畜禽,在台灣卻很少人注意。
60歲以上的人大多記得以前農村以餿水、蕃薯葉養豬,都市人也常在家裡養雞生蛋來加菜,年節拜拜才有豬肉和雞肉。現代已經看不到這種鄉村景象,人們常以為牲畜在農村和樂的成長。我們最常接觸的動物是視為家人的貓狗,所以流浪貓狗會勾起我們的惻隱之心,鮮少人關心豬牛雞鴨的處境。因此,1964年英國女作家Ruth Harrison的書《動物機器》揭露了殘酷的事實,告訴社會大眾,農場已經變成工廠,畜禽沒有生命體的尊嚴,只被當作商品來看待,引起社會的震驚,而展開了半世紀全球關切畜禽福祉的運動。

所謂農場工廠化,就是大群動物飼養在狹小的空間,以機械化設備來供應飼料飲水、收集雞蛋、搾乳等日常作業。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母雞終身關在狹小的鐵絲籠內,沒有伸展翅膀的空間,也沒有泥土來沙浴清潔羽毛;懷孕母豬關在狹欄而無法轉身,分娩前也沒有材料來表現築巢的本能。知道這種情形,大家都會怪罪農民沒有良心。但是,大多數人是善良的,為什麼農民會普遍的採用工廠式的經營?

這種大規模密集生產作業是二次大戰以後才蓬勃發展的,主要是為了增加生產來供應戰後人口激增的糧食需求。增產的方法有幾種,第一個是遺傳改良動物的體質,讓畜禽長得快而多肉,讓母雞生又多又大的雞蛋,乳牛生產更多的牛奶。其次是飼養技術的改進,研究動物所需要的養分,然後配製最適當的飼料,讓動物可以發揮最優的生產性能。但是採用大規模密集生產作業才可以增加產量和降低人事成本。

農產品因為容易腐敗,以前的民眾平常只能吃到當地生產的食物。但是1950年代北美開始建立州際高速公路網,配合汽車工業的發展,再加上冷凍冷藏技術的進步,農產品可以運送到更遠的地方。市場的擴大代表競爭的開始,農民想要生存,就必須有更好的生產效益,雖然刺激了農業技術的進步,但是最終還是必須降低利潤。微薄的利潤使得農民必須擴大生產規模以維持生計,以前家庭農場只要飼養十多頭母豬,農民可以細心呵護每頭動物,但是數百、千頭動物的農場,只得借助自動化機械來管理,人與動物間的互動也減少了。一切作業只考慮成本,無法顧及動物感受。甚至因為畜禽的經濟價值低,遇到傷病時,也請不起獸醫來治療。

自由貿易讓我們享受便宜食物,卻也使人們不懂珍惜資源而奢侈浪費。因應自由貿易來提升競爭力,必須降低成本,代價卻很高,畜禽活得痛苦只是其中之一。農民收入減少,造成農村凋敝。小農無法生存,只能聽命於財團,造成財富分配不均。大規模飼養容易爆發疾病,就有藥物殘留的食安問題,產生大量糞尿需要花錢處理,就容易有環境汙染問題。這些都已危害社會公義、民眾健康和子孫的生存環境。


發佈日期:2015-02-16

點閱次數:58
資料來源:
引用: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讀者回應
此專欄所有文章
 1 2 3 4  ...  

隱私權聲明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給予支持聯絡我們訪客留言板網站Q&A
Copyright © 2004- www.ohmygod.org.tw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